魏德邁,J.
[拼音]:Li Jieren
現代小說家、翻譯家。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1891年6月生。他在中學時代就飽讀中外文學名著,擅長講述故事。1911年曾參加四川保路同志會運動。次年,與郭沫若、王光祈等同班畢業於成都府中學。後到四川瀘縣、雅安縣知事公署任職。
李劼人於1912年開始寫作,自1915年底起,先後任《四川群報》主筆、編輯和《川報》社長兼總編輯,其間寫了大量時評、雜文等,並用“老懶”的筆名發表了近百篇文言和白話小說,以諷刺、幽默的筆觸,暴露社會生活的黑暗面。1919年6月,他參與發起少年中國學會成都分會,並主編該會《星期日》週刊,該刊和《川報》對新思潮在四川的傳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19年底,李劼人到法國勤工儉學,學習和研究法國文學,並以很大的精力從事譯作。留法期間,他為國內的報刊寫作散文和通訊,並創作了日記體中篇小說《同情》。
1924年9月李劼人回國後,一面懷著實業救國的願望興辦工廠,一面從事教育工作。1925年9月,他集資創辦了嘉樂紙廠,1933年秋起,還在重慶民生機器修理廠當過一年多廠長。1925至1933年間,他先後被聘為成都大學、四川大學教授,並在一些中等學校兼課。他還利用業餘時間翻譯、改譯了一些法國文學作品,創作了10餘篇短篇小說,其中,《編輯室的風波》曾被茅盾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他這時和30年代中期寫的短篇小說,經自己篩選後,編為短篇集《好人家》(1946)。
1935年5月起,李劼人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學創作。從這時到1937年6月,陸續寫成三部各自成篇而又具有連續性的長篇歷史小說《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三部小說都以作者的故鄉四川為背景,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十幾年間四川的社會風貌和歷史變革,寫了直接導致武昌起義的辛亥年四川保路事件,因而被郭沫若稱之為“小說的近代史”(《中國左拉之待望》)。在藝術上,三部小說都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氛和地方色彩,一些細節描寫細膩而生動,顯示了作者廣博的社會知識和善於描繪風土人情的本領;整個作品體現了鮮明的中國氣派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抗日戰爭期間,李劼人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的主要負責人,積極參加抗戰文藝運動和其他愛國救亡工作。1948年,他寫成長篇小說《天魔舞》,作品揭露了抗戰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群魔亂舞的現實,是李劼人文學創作的又一收穫。
從1921至1949年,李劼人翻譯法國長、短篇小說和劇本20餘種。主要有:莫泊桑《人心》,都德《小東西》、《達哈士孔的狒狒》,卜勒浮斯特(普魯斯特)《婦人書簡》,福樓拜《馬丹波娃利》、《薩朗波》,埃德蒙·德·龔古爾《女郎愛裡莎》,法萊士《文明人》,維克多·馬爾格里特《單身姑娘》,羅曼·羅蘭《彼得與露西》,左拉《夢》(與他人合譯)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劼人歷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成都市副市長及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四川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等職。文學創作方面,除寫有少量散文和短篇小說外,主要致力於三部歷史長篇小說的修改和重寫工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從1980年起陸續出版了《李劼人選集》1至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