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史的讀後感(通用9篇)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通用9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物理學史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1

  本書主要介紹了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物理學——發展的梗概,分為古代物理學、經典物理學、近代物理學,對於現代物理學的兩個基礎領域天體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紹。本書較為突出地介紹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取得的成就及其對於世界科學進步的貢獻。此外,部分章節後還附有閱讀材料,主要介紹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幾百年前,物理學叫自然科學,被人們看成是哲學的一部分。牛頓的一部經典物理學著作就取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是牛頓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源地。學習物理學史會告訴我們,許多物理學的新發現與哲學思潮有聯絡。能量守恆定律與轉化定律的發現受康德哲學的影響,反過來又成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依據之一。物理學的進展往往給哲學的進展提供新鮮例證,而哲學也常對自然科學指出前進的方向。

  物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意味著能夠更多的創造出人們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

  在我看來,要想完整表達物理學史對我們學習的要求,應做到以下幾點。

  1、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帶著興趣去學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學史記載人類揭開世界奧秘和令人興奮的探索歷程。不論是否喜歡歷史,大多數人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因為孩子最早的認知就是從故事中體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講歷史學生更易接受。

  2、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觀察和實驗既是研究物理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學史中描述許多科學家善於從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現象中細心地觀察與思考的事例。比如倫琴一生在物理學領域中進行過大量實驗研究工作,一次實驗中,他偶然發現包有黒紙的底片被曝光,但他從沒放棄過著一個細小現象。正是他從這種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發現X射線從而獲得諾貝爾獎。學生在瞭解物理學史知識的過程中便可認識到注意觀察和認真進行實驗是學好物理學的關鍵。因此在今後的學習中要有意識的觀察,親自動手實驗,逐步培養勤觀察、勤思考的習慣,這種能力的培養在今後的工作中將受益無窮。

  3、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培養質疑精神和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

  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首先表現在懷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學史上大量例項表明,不囿於傳統理論和觀念,還迷信權威和書本,是科學創造的思想前提。眾所周知,在愛因斯坦之前,洛倫茲和彭加勒已經走到相對論的大門口,只是由於未能擺脫絕對時空觀的束縛,才沒有最終邁進相對論的門檻。正是由於愛因斯坦拋開了“絕對運動”和“靜止以太”的觀念,並深刻地審查了“同時性”概念的物理學根據,才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引起了人類時空觀的巨大變革。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2

  物理學史是人類對自然界中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學發生、發展的規律,說明了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論體系的醞釀、產生和發展的辯證過程。它是一座知識財富的寶庫,不僅展示了物理學理論形成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塊精神財富的寶地,物理學的發展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自然觀、世界觀,昇華了人們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認識。與此同時,物理學家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高尚品格,也給後人增添了無窮的榜樣力量。物理學不僅以其知識、方法和思想極大的促進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在更廣闊的領域深刻的影響著人類文明的程序,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學習物理學史就是為了瞭解物理學所走過的道路,它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物理學,更有效地應用和發展物理學。過去很多人總是在說“以史為鑑”,但我們認為對物理學史的學習僅僅“以史為鑑”還遠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更應該在“以史為鑑”的基礎上“以史為器”去發展、去創新。物理學史和自然科學史告訴我們,歷史上的一些發明、創造並不是前人研究內容的簡單重複,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維特徵的重現,並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學中適當引入物理學史教育,讓學生更多的瞭解科學發展的歷程,並從前人的經驗中受到啟發、教益,從而感悟科學方法,提升人文素養,培養創新意識,是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實新課標“三維目標”的必然選擇。

  下面,從幾個方面簡述物理學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學方法

  物理學的發展史是一部物理學方法論的發展史,物理學在發展過程中,不僅產生了寶貴的理論成果,更留給後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物理發展的歷史證明,每一次重大科學理論的突破,往往都伴隨著新的科學方法的誕生,而新的科學方法又反過來促進物理學的發展。

  力學是物理學中發展最早的一個分支,機械運動是力學中最直觀、最簡單、也是最便於觀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種運動形式。然而,和物理學的其他部門相比,力學的研究卻經歷了更為漫長的過程。從古希臘時代算起,這個過程幾達二千年之久。只所以會如此漫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類缺乏經驗,缺乏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難以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時代人類歷史上少數百科全書式的大哲學家,而且是透過觀察自然,運用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方法試圖解釋自然,奠定物理學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於歷史的侷限,亞里士多德對自然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觀察”和“思辯”的層面上,致使像“力是維持物體物運動的原因,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等錯誤長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沒有僅僅停留在邏輯思辯上,而是繼續做了斜面實驗。他發現,落體的速度越來越快,是一種勻加速運動,而且加速度與重量無關;他還發現,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則加速度越小,在極限情況下,斜面垂直,相當於自由下落,不同物體的加速度是一樣的。當斜面完全水平時,加速度為零,這時,一個運動著的物體就應該是沿直線永遠運動下去。斜面實驗表明,物體運動的保持並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體運動的改變。伽俐略最終用“理想實驗”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體和水平運動的情形。

  伽俐略邏輯推理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思維方式,為後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確科學方法。從此,“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已經出現”,物理從此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並得以迅速發展。縱觀物理學三百餘年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實驗在檢驗已知理論,探索未知規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頓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就已經正式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後的1798年,英國科學家卡文笛許利用扭稱這一巧妙的實驗裝置測出引力常數後,萬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麥克斯韋對電磁波理論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並以一組簡潔的數學方程把電磁波理論概括得十分優美對稱,但當年卻難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後他預言的電磁波被赫茲的實驗所證實,他的學說才成為舉世公認的電磁理論基礎;1905年,愛因斯坦用光電子假說總結了光的微粒說和波動說之間長期的爭論,能很好的解釋光電效應的實驗結果,但是直到1916年,當密立根以其嚴密的實驗全面地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方程後,光的粒子性才被人們所接受。可以說:實驗,只有實驗,才是物理學的基礎。

  將物理學史引入課堂,不僅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能領略前輩大師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鑑。

  二、提升人文素養

  物理學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學家們在從事科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運動形式的諸多真理,同時也為後人樹立了一座座道德豐碑。科學家們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展現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養,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精神,都會使學生的情感昇華,對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牛頓是經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卻謙稱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婦是鐳元素的發現者,然而他們卻沒有居功自傲,“鐳只是一種元素,它屬於世界所有,科學應當為大眾服務,它應當屬於全人類。”她說過的這句話一定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學史也是一部美學史,對稱、和諧、統一等美學要素在物理學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導向作用。當先人們對天體的運動還充滿著神秘與未知時,卻能直觀的感受到其運動軌道應該是圓周,因為“圓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觀的,比如彩虹是極美的表面現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電荷之間的引力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電子繞核運動的模型和星體之間的模型相仿等等無一不顯示著物理學深刻的統一美。

  物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生活、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最廣泛聯絡的科學。它可以揭開大千世界的奧秘,使學生志向高遠,憧憬未來,本應該是學生最為鍾情的一門課程。然而,有時它竟成為學生最為頭疼和恐懼的課程。這不能不說是單一課程目標與僵化教學模式的一個苦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視物理課程中的人文素養資源,堅持三維課程目標,就一定能夠煥發物理課程的魅力。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3

  最近,我隨意翻了翻哥哥送我的一本《物理學史》,因為其內容的高深,我也沒能從中學到多少知識技能,但對於古今世人對待科學的態度,卻有所感慨。

  科學的起點是宗教。很長一段時間,宗教都是權威的象徵。不過在文藝復興時期,有了一些人敢於質疑權威,比如哥白尼、伽利略。但當時的宗教科學的風氣是不容忍被質疑的——就拿伽利略來說,“他因勇敢地宣講哥白尼學說而被傳喚到羅馬的宗教裁判所。地動說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譴責,伽利略首領要保持沉默。”但後來,他還是忍不住發表了一本支援哥白尼學說的《對話》,導致“這位70雖的老人遭受了侮辱、監禁和威脅。他被迫當眾跪著表示‘公開放棄、詛咒和痛恨地動說的錯誤和異端’。起先他一直和他的親人以及朋友相隔離,但在他變瞎並病得十分瘦弱以後,他才被准許有稍多一點的自由。”

  而現在的科學風氣的主旋律,是積極與自由。任何人都可以發表對於任何事的看法,而不用擔心被“批”。這是人類思想的進步,也正是這種思想的進步,促使了人類科學的進步。

  人類歷史的長河總體上是在不斷進步著的,因此,身為當代“人類”,我們也不能停下,我們也必須進步,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跟得上節奏,追求更大的進步!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4

  書中介紹有關“折射定律”發現的歷史故事,以及我從書中領悟到的一些道理。

  折射定律是萊頓的力學教授斯涅耳發現的。他從未公佈他的發現,但是,惠更斯和伊薩克。沃斯兩人聲稱曾審查過斯涅耳的手稿。他以不方便的形式把折射定律敘述如下:在相同的介質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餘割之比總是保持相同的值。由於餘割和正弦成反比,這個敘述等價於現代形式就很明顯了。迄今就我們所知,斯涅耳沒有試圖作這個定律的理論推導,但是他用實驗驗證了它。像在現代書本中看到的那種正弦定律,是笛卡兒於1637年在他的《屈光學》一書中作出的。他沒有提到斯涅耳,可能是他自己獨立地發現了這個定律。笛卡兒沒有做實驗,但他從如下的假定理論上推導了這個定律:

  (1)光速在較密的介質中較大(現在知道,這是錯誤的);

  (2)在相同介質裡,這些速度對各種入射角都有相同的比率;

  (3)在折射時,平行於折射面速度分量保持不變(現在知道,這也是錯誤的)。這些假定不大可能是正確的,這引起了數學家費瑪和其他人著手去證明它。費瑪從下述假定推出了這個定律,即光以最少的時間從一種介質的某一點傳播到另一種介質的某一點,而且在較密的介質中光速較小。

  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有人提出質疑,又不斷的推動理論的完善和進一步發展,人們總是走在趨近真理的道路上,在這條道路上會有曲折,但整個人類的步伐是不斷向前的。折射定律最終的提出者笛卡兒在三個假定理論上推匯出了折射定律,但是在他假設的理論裡面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得出了符合事實的結論,但是推導過程還是有待商榷的。這個也告訴我們任何一項定律的得出,只有實打實的數學推導或者切身的實驗觀察、總結和推理得出的結論才更真實更可靠。總之,物理是門講求嚴密和嚴謹的學科,不僅學習物理要如此,對待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更需如此,要不停的鞭策自己認真把每項工作做好,不管是簡單的工作還是複雜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輕心、疏忽大意,時時刻刻保持嚴謹的生活和工作作風。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5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及其行為和運動的科學,是最早的自然學科之一。物理學的發展是很久遠的,自古以來時間最長的也就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經典物理學,其主要研究的方面是力學,光學和天文學的研究。也正是這些方面,讓物理學家們探索了相當長的時間,從人類的文明開始,人們就開始關注世界上事物的發展,從剛開始的額懵懂,到逐漸的瞭解,這其中有著怎麼樣坎坷曲折的道路,無數次的錯誤,無數的物理學家為之奮鬥終身,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為的就是獲取真理。

  沒有探索就沒有發現,沒有大膽的打破傳統的思想,就不會有新的理論的誕生,或者是對舊的理論的改正,正如伽利略一樣,正是打破了傳統的思維,敢於挑戰人們所信奉的真理,才使得他獲得了真理,站在了物理學的巔峰之上。自古,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就一直被人們信奉為真理,他提出:重的物體和清的物體下落的速度是一樣的。這被人們當做真理傳承了號幾個世紀,可是,當伽利略透過大量的實驗證明著是個錯誤的時候,他勇敢的提出來了,透過比薩斜塔的實驗,他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正確,證明了本有的真理,打破了鞏固人們思想的錯誤理論。

  科學的發展是很漫長的,其中,也是要付出許多沉痛的代價的,在宗教的束縛下,在上帝與地心說的統治之下,哥白尼和布魯諾是何等的不畏權勢,勇敢而大膽的相信自己的真理,並不斷的向人們宣示這真理,在被宗教迫害,逼迫其放棄自己的真理而服從宗教的通知的時候,他們毅然拒絕,終為自己所信奉的真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日心說在後代終於還是被證明是正確的,從而被世人所接受。

  發展的事物總是那麼的坎坷,可是科學的探索是沒有盡頭的,在經典物理以後,繼而發展起來的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現在人們經常耳邊能聽說到的原子物理學,這時的發展也是一樣那麼的不順利,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總是不相信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所描述的時間和空間的關係,可是,不管剛開始人們是一種怎麼樣的心態,最紅人們所接受的都必須是真理的,因為沒有任何食物可以戰勝得過真理。但是真理的誕生卻是要靠我們很多人的奮鬥才能產生的。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6

  《物理學史》這是一本討論物理—哲學問題的通俗讀物。敘述了從巴比倫時期至1925年物理學發展的重要歷史事實。黑格爾有句名言說,熟悉了一門科學的歷史,也就熟悉了這門科學本身。全書從頭到尾,字裡行間,無一處不瀰漫著“物理—哲學情緒”並能被這種情緒所感染。漫步其中如同走進了“物理學大廈”——“陶冶性情,感發志意“,翻開它,你就會浸沉在一團濃濃的“物理—哲學情緒”中;能把你從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中提升到“物理學境界”。

  本書作者總是從日常生活中最簡單、最常見的現象去著手觀察、分析問題,最後不可避免地引導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這種“深入淺出”的寫法,是本書的一大優點。本書每章都出現“理想實驗”這個術語;作者並在多處寫道:“這種推理只有透過理想實驗的想像才能達到,而理想實驗卻是永遠也無法真正去實施的……”;“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我們……”;“讓我們再設想一個理想實驗……”等諸如此類的句子,這些句子為我們建立了各式各樣的、萬能的“物理實驗室”。什麼是“理想實驗”呢?

  愛因斯坦是這方面的大師。可以說,正是設計、安排了一些關鍵性的“理想實驗”才造就了愛因斯坦的偉大。愛因斯坦從幼年起,就凝神默想,思考過以下兩個問題:

  1. 若是有人正在跟著光線跑,並努力去趕上它,將會發生什麼?

  2. 把一個人關在一個自由下落的升降機上,將會發生什麼?

  這兩個問題在本質上都屬於“理想實驗”,因為我們不可能真正去做這樣的實驗。

  愛因斯坦從頭一個問題的答案發展了狹義相對論;從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反映了愛因斯坦對“理想實驗”的偏愛和他的孩子似的懷疑司空見慣、簡單事物的能力。在書中,愛因斯坦對伽利略在科學史上的功績作了中肯的評價:“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應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在另一本書上,愛因斯坦說,伽利略的發現是“物理學的誕生日。“

  在作者筆下,從一箇舊概念過渡到一個新概念是件自然不可避免的事;前後銜接得平滑,以致於覺察不到中間有什麼接縫。讀者滿懷激情,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跟隨作者深入到了“物理學嚴峻的大廈。”

  我也感覺到在我們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物理學史也可以起到以下效果:

  1、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講一些物理學史中的有關問題,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學習光的本質時,給學生講托馬斯。楊的故事。

  托馬斯。楊出生在英國米爾弗頓,他復興了被忽略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光的波動說。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有一個非凡的幼年時代。在他兩歲的時候就能很流暢地讀書,當他4歲的時,他已通讀了兩遍聖經;當他6歲時,他能整篇地背誦“哥德斯密思的荒村”。他一目數行,貪婪的閱讀各種書籍,無論是古典的、文學的或是科學上的著作。書中處處體現了偉大科學家們的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熱愛讀書,各個博聞強識,不僅僅讀科學類的書籍,而且熱愛閱讀文學、哲學等種類的書籍。

  楊的最早研究是關於眼睛的構造和光學特性。1801年,楊在皇家學會宣讀了關於薄片顏色的論文,他在這裡表示他自己強烈地傾向光的波動說。干涉原理的引入是這篇文章跨出的重大一步。他的發現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們生活中利用干涉現象製造的生活用品無處不在,比如腳踏車後面的尾燈,在黑暗的情況下依然能看到它的光亮,就是因為光的干涉原理製成的;還有環衛工人身上穿的制服有的是也是利用了干涉現象,為了避免環衛工人在黑暗情況掃馬路被汽車撞到。在我們日常的生產生活中,利用干涉現象為我們帶來了極大地便利。物理和生活息息相關,科學家們的任何一項發現,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出的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任何一項科學發現都會經歷一段坎坷的歷程,科學家們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堅持真理地科學精神也值得我認真學習,在以後的工作中會秉承物理學科的嚴謹務實,對待工作腳踏實地,努力去奮鬥爭取能早日成長成熟起來。

  2.有助於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講到力的概念時,從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頓,循著偉人的研究歷程,從而加深學生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講高二年級"電磁感應"的時候,以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為線索,向學生介紹人類對磁及電和磁關係的認識過程。透過講解安培、法拉弟、愣次和麥克韋等人在揭示電磁關係工作中的艱辛努力和所取得的成果,使學生在有了對電磁發展總體認識的基礎上,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左、右手定則、法拉弟電磁感應、愣次定律等關鍵點的把握。

  3.有助於學習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和進行科學思維的訓練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現代科技所必需的系統的物理知識,還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科學既是一種人類的知識體系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和探索過程,而通常的科學方法都貫穿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在物理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概念和規律的建立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以及問題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等等,都蘊含著向學生滲透物理思想方法、訓練思維的極好機會。現實的教材是:概念和規律的發現,已經被濃縮了,隱去了曲折複雜的思維過程,呈現給學生的是經過科學整理加工過的嚴密、抽象、精練的若干條言語。所以,物理教師要有意識地強調概念和規律在建立過程中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會科學家經受的磨礪,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最佳化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如牛頓在吸收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後,又採用了笛卡兒的數學演繹優點,並以自己精湛的創造力提出了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他就採用了綜合和分析、歸納和演繹相結合的科學方法。

  4.能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物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有著輝煌的成就。例如,在理論著作方面,《墨經》中對力學、光學的論述;《天工開物》中關於簡單機械的記述;《夢溪筆談》對磁角的論述,《論衡》中關於簡單電現象的記述《考工記》中關於工程技術,聲音傳播的記載等在當時都是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就是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在實用技術方法,更是舉不勝舉。指南針、地球儀、渾天儀、船閘、石拱橋、火箭等,都是我國最早發明的。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介紹我國在物理學方面對世界的傑出貢獻,可以使學生了解祖國古代燦爛文化,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物理教學中,在講解原子物理及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時講述一些有關我國科學家的愛國情感和拳拳報國之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講解原子核的裂變時,講述我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放棄自己在居里實驗室工作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已經發現原子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的情況下,毅然決定回國。在他們回國之前居里夫人給他們回贈了一句話:“如果我是你們,我也會這樣做的。”並且給他們贈了一些作為研究放射性元素的發射源——鐳。以及後來錢三強和何澤慧夫婦在我國科學技術上的重要貢獻。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心。

  總之,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有目的滲透物理學史。同時我也要抓緊學習,豐富自己。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7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標準越來越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因此就應該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了物理學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還可以一併瞭解到物理知識所對應的歷史。此外物理學史還能夠讓學生了解正確的物理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在社會發展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從而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物理學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熱情

  在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學內容僅為書本上的知識,教師並不會對物理知識進行拓展教學,因此就會導致教學氛圍沉悶,使學生對於學習物理的熱情也大大減退,只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無法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就應該將物理學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並用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使課堂氣氛變得輕鬆活躍,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於學習物理的熱情,從而使學生的成績不斷提高。

  (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對於許多高中生來說,日常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單純的物理概念講解已經無法讓學生對物理知識形成系統的記憶和理解,當物理概念數量不斷增加的時候,學生就會將這些相似的概念混淆,導致學生學習效率降低。因此,教師將物理學史融入到教學當中,就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物理概念的提出、分析以及論證過程,進而讓學生對物理概念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並且瞭解到其實質與內涵,使學生逐漸的形成物理思維。此外,教師對學生講授物理學史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改善課堂氣氛,使學生的緊張感得到緩解,從而使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1]。

  二、物理學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將物理知識與物理學史融合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物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是不同的,其他學科的知識需要經過不斷研究分析,學生才能夠得出結論,但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可以透過一定的邏輯方法直接得出結論,雖然過程簡單,但是其中的邏輯性以及抽象性都非常強。此外,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略物理學的發展歷史,就導致學生無法體會結論產生的過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是很好。因此教師就應該將物理學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學當中,使學生充分了解物理知識產生的來龍去脈,從而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識。比如教師在教學生“牛頓定律”的時候,就可以將牛頓的分析研究過程以講故事的方式說給學生,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知識背景,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二)教師豐富自身物理學史知識

  教師的教學水平對於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想要物理學史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的物理學史知識,從而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此外,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現階段的物理教師並沒有充分的認識到物理學史對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從而忽略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就應該對物理學史進行深入的瞭解,並且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以此來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確保在教學過程中將物理學史與物理知識完美融合,從而幫助學生對物理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使物理學史真正的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三)加強對典型史實的研究

  物理學在發展過程中涉及到的知識面十分廣泛,學生無法對這些知識進行一一學習,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應該選取一些典型的人物或者事例,讓學生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典型案例作為某一問題的重點型別,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之後,還應該與同學一起分享這些著名物理學家研究出的偉大成果,這樣不僅能夠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還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物理知識背後所蘊含的歷史事件,以此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於物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學生物理成績的提高帶來幫助。

  (四)創造歷史情境

  由於學生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會放鬆精神,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一開始上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教師就應該透過及時的引導,來幫助學生快速集中精神。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前佈置作業,讓學生對某一典型物理事件進行分析探討,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將事件進行情景再現,並讓學生扮演事件中的角色,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就能真實的感受到物理學的發展過程,從而對物理知識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結論

  將物理學史融入到高中物理教學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熱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使學生的物理成績不斷提高。因此,教師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將物理知識與物物理學史進行完美融合,並且要加強對典型物理史實的研究,從而使物理學史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羅玉霞.新課標下將物理學史融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D].湖南師範大學,2014.

  [2]張小軍.物理學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7:156.

  [3]劉馨,肖利.物理學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0:50.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8

  物理學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作為人類對物理世界客觀規律認識的結果,物理學有一個不斷積累和發展的過程。它的每一個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論,都有一個萌芽,形成和發展演化的曲折過程。但是,在大量的物理教科書中,人類對物理學認識的歷史痕跡被擦拭殆盡,物理學家們的曲折頑強的創作過程常常被物理學理論嚴格、精美的邏輯體系的面紗遮蓋起來,人們只能透過具體的物理定律或公式前面所具有的科學家的名字,模糊地瞭解那一段歷史。

  我國物理學前輩錢三強先生指出:“科學經歷的是一條非常曲折,非常艱難的道路,然而,我們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往往是應用經過幾次消化了的材料來講授,或者經過抽象的理論分析加以表述,把已有的知識系統歸納,形成簡明扼要的理論體系,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往往會使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產生和發展引起誤解,以為什麼結論都可用數學推匯出來,失去了對觀察和實驗的興趣。這樣的結果使學生們不瞭解科學是怎樣來的。”把物理學史的內容溶入課堂教學,可以讓學事瞭解物理學的學科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從物理學發展的角度來理解物理知識,促進知識的掌提;並從物理學家的事蹟中感受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1 、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學習物理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和探究欲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相互作用和物質最基本的最普遍的運動形式及其相互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和帶頭學科,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滲透到了自然科學的一切領域,應用於生產技術的各個部門,是自然科學的許多領域和工程技術的基礎。透過學習物理學史。我們可以發現正是物理學的發展推動了自然科學的其他學科,諸如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發展與新的交叉學科的誕生,同時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比如現今的尖端技術領域一一核能與核能技術,航天與空間技術、資訊科技、鐳射技術,生物技術等,或是物理學本身的發展,或是植根於物理學。歷年來科技界最高獎項——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們當中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具有物理背景的,他們的成功與其物理背景的關聯甚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濃厚的學習興趣一直被認為是學習的“催化劑”。只有學生了解了物理學的重要性,才能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而且在教學中經常穿插一些物理學史的材料,把物理學上一些重大知識的發現歷程融入到教學中,就會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自覺主動的學習環境。物理學史向學生展示了一幅理論與實驗交叉、失敗與成功並存、邏輯與非邏輯思維並用的豐富多彩的畫面,思想與方法的演變、物理學發展跳動的脈搏,都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喚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奮發向上的激情。引起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

  2、 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本的科學。而不僅僅是一門根據公式堆積起來的純理論學科。物理理論與物理實驗就如同物理科學的兩條腿一樣使得物理學得以發展和前進,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現代實驗物理大師密立根的名言:“科學是在用理論和實驗兩隻腳前進的,有時是這隻腳先邁出一步,有時是另一隻腳先邁出一步,但是前進要靠兩隻腳,先建立理論然後做實驗,或者是先在實驗中得出了新的關係,然後再邁出理論這隻腳並推動實驗前進,如此不斷交替進行。”物理學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假說→實驗→理論。科學家在研究物理問題時,一般是依據以往的觀察和實驗經驗進行推斷,得出初步的結論,這就是“假說”。為了進一步檢驗假說是否正確,需要進一步“實驗”,如果大量的實驗結果證明假說是正確的。這種“假說”就上升為“理論”;否則,就要被修改或補充。這就是物理學發展的重要規律。

  對於物理學中各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只有瞭解它們如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即瞭解它們是如何得來的,又如何演變發展成為現在這個樣的,才能真正懂得它們的本質,在教學中也才能深入淺出,講深講透。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具體的概念、定理,定律的來龍去脈和具體的發展過程,可以使學生對該知識有更深層的理解和掌握,而不再是簡單地記住一些概念、公式和定律。

  3、 透過物理學史的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物理學史集中體現了人類對物理世界的探索和逐步認識的歷程,每個科學家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的事蹟留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探索未知,發現真理、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在物理學史上,有許多物理學傢俱有難以想象的毅力、信心和意志。他們與困難或過時傳統的觀念作鬥爭,以及與科學界內部和外部的阻力作鬥爭,甚至還要經受惡勢力的迫害,這需要科學家頑強的意志和獻身科學的犧牲精神。居里夫婦研究放射性元素,受放射性元素射線的危害,歷經四十多個月艱苦勞動,數萬次的反覆提煉,才從幾噸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了0。12克的氯化鐳,布魯諾為扞衛科學真理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火刑場,像這樣一些生動的事例,在物理學史上比比皆是。物理學史在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進取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運用物理學史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種可行性途徑。

  4 、結語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現代科技所必需的物理知識,還應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科學既是一種知識體系,又是一種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探索過程,而一般的科學方法部貫穿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在教學中穿插物理學史的知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理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加強學生的科學素質教育,有助於學生建立起自己正確的價值體系。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有目的地滲透物理學,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切實可行的

  物理學史的讀後感 篇9

  【摘要】在物理教學中適時滲透物理學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刻苦鑽研科學問題的精神和訓練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只要我們真正使物理學史和新教材有機結合,必然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物理學史、新課程

  物理學史是一門研究物理學發展歷史的科學,它介紹了前人或物理學家對一些問題的觀點、猜想等,再現了他們研究問題的過程或方法。下面,筆者結合近幾年初中物理新課程教學實踐,就如何使物理學史教學與當前新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談一下白己粗淺的看法:

  一、欣賞物理學史,激發學習興趣

  物理學史是美的,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適時地穿插物理學史教學,切不可照本宣科,而應採取多種手段,讓學生欣賞物理學史之美,熱愛物理,熱愛生活,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筆者在執教《人眼看不見的光》(蘇科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第二節)時,先利用三稜對換幻燈機發出的強光進行折射,演示“人造彩虹”實驗,學生看後十分新奇,興趣濃厚,求知慾大增。接著讓學生自習,瞭解“光譜”的概念,並進行適量的習題訓練。

  二、尋找物理學史,培養鑽研精神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的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一門科學,在自然科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隨時尋找與所學知識相關的物理學史,可以培養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作風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如筆者進行蘇科版新教材《初識家用電器和電路》的教學後,留給學生的作業是讓學生上網尋找與伏打和“伏打”電池相關的內容並在第二天的物理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這使學生知道了義大利物理學家伏打從1765年開始如何不懈地研究靜電實驗,並於1775年發明了起電盤,1787年發明了麥秸靜電計,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伏打電池等,並且透過許多動物電實驗,否定了博洛亞大學的解剖學家和生物學家伽伐尼有關生物電存在的理論。透過對這些物理史實的學習,使學生對伏打有了深刻的瞭解。

  三、滲透物理學史,再現科學方法

  物理學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理學發展史料,再現了科學家們當年研究問題時的思維、過程、方法等,使學生了解物理學發展過程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消除了學生對科學偉人的神秘感,拉近了學生與他們的距離,這必然為學生的勤奮學習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例如,筆者在執教蘇科版初三物理《動能勢能機械能》時,講述了有關哈恩發現核裂變的故事引入課題。他依照常規思維,認為元素受到中子轟擊後,會產生原子序列增加l的新元素,由於錯誤的推測,提出了錯誤的假設。後來德國女科學家諾達克提出了鈾核在中子轟擊下會發生裂變的大膽假設,但是沒有引起那些仍舊依照費米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科學家的重視,而德周科學家哈恩,不受傳統思維的影響,經過實驗證明被中子轟擊的反應物中含有放射性物質鋇,這樣,哈恩由於發現重核裂變而榮獲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這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今後學習《核能》打下伏筆,一舉兩得。

  四、內化物理學史,史學、新知相融

  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若能將物理學史的教學與物理新知識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必將有助於瞭解事物的本質特徵,形成概念並牢同掌握概念,同時也必將促進學生綜合分析、比較歸納、抽象概括、演繹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的提高。

  如筆者執教《大氣壓強》時,先讓四個吸盤貼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讓四個學習小組各選一名代表上講臺拉下玻璃板上的吸盤,親身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投影“馬德堡半球實驗”,學生興趣大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接著,筆者“乘熱打鐵”,討論教科書“想想做做”中測定大氣壓強值的方法,然後介紹並演示托里拆利實驗,解釋形成真空的原因,介紹大氣壓的值等內容。這時,學生對大氣壓的概念已經基本形成。接著,筆者層層深入,繼續利用“想想做做”中“用吸盤測量大氣壓”的圖形,與學生討論問題:若圖中吸盤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0.8crTi2,外界大氣壓的值為l05Pa,則吸盤剛被拉脫時的拉力多大?圖中彈簧測力計能否在實驗中使用?學生透過討論、計算得出拉力F=8N,又因為網中彈簧測力計的量程為0-5N,所以該彈簧測力計不能繼續使用。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能重視雙基,理論聯絡實際,讓物理走進生活,重視探究合作,補充適量閱讀材料,講解物理學家的故事,介紹物理學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使物理學史教學與物理新課程改革有機結合,必然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豔平,申先甲:《物理學史教程》

  [2]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學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