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摩教學

[拼音]:shangpin jingji

[英文]:commodity economy

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具有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的經濟形式。

產生

商品經濟是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絡的經濟範疇。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上產生和發展,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它將完成歷史任務而消亡。

商品經濟存在的歷史條件是社會分工以及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所有者。在原始社會階段初期很長的年代裡,公社成員之間只存在以男女老少之間的分工為主要特徵的自然分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原始公社通過共同勞動所獲得的產品,只能供公社成員共同消費,以維持很低水平的生活。原始公社所有制關係,排除了原始公社內部各個成員之間的商品交換。由於當時各個原始公社還沒有可供交換的剩餘產品,即使有剩餘產品也是偶然的、極少的,所以也不存在原始公社之間經常的商品交換。最初的商品交換是偶然的商品交換,它是在原始公社之間互相接觸的地方發生,通過各自的氏族首領進行的。當原始社會進入野蠻時期的中級階段,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見三次社會大分工),遊牧部落從其餘的野蠻人群中分離出來,它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人們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剩餘產品。同時,農業部落和遊牧部落各自都需要獲得在本部落地區內不生產的產品,這樣就開始出現了比較頻繁的商品交換。

當原始社會進入野蠻時期的高階階段,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使原來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的手工業生產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社會大分工(見三次社會大分工)。由於大部分手工業產品的非自給的性質,這時便產生了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和比較頻繁的商品交換。這種商品生產和交換,促進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剩餘產品的增加,並逐步使奴隸制成為社會經濟制度的一定主要組成部分。隨著商品交換的日益頻繁,交換地區的不斷擴大,不僅有部落內部和部落邊界的商品交換,而且出現了遠距離的貿易和海外貿易。這時,社會上需要有一些人專門從事商品的交換活動。於是,在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出現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見三次社會大分工),形成了一種不從事生產而只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人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發展,從而使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進一步發展起來。

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前提,也是商品生產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它還不是商品生產存在的充分條件。在存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不一定就有商品生產,例如,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已經有了社會分工,但產品並不成為商品。到了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工人和農民之間、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舊式社會分工消滅了,人們之間新式的社會分工還將存在,那時的產品將不再成為商品。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存在還需要有生產資料和產品屬於不同所有者這種一定歷史階段的所有制關係作為另一個必要條件。只有在社會分工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生產當事人是以產品的不同所有者身份出現時,他們的勞動產品才作為商品來生產和交換,這時才產生商品經濟。

不同型別的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在不同的社會中,有著不同的特點。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總的說來,尚處於從屬的地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佔統治地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商品經濟,基本上是簡單商品經濟。簡單商品經濟的特點是:商品生產者以生產資料的個體所有製為基礎,從事個人勞動,生產和出賣商品是為了重新購買其他商品,以滿足自己不同使用價值的需要。

在封建社會末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破壞了自然經濟,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經濟發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不僅一切勞動產品都成為商品,而且連勞動力也變成了商品。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特點是:資本家作為商品生產的所有者,他們佔有生產資料,並以生產資料的資本傢俬有製為基礎,僱傭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進行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換取其他商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是為了榨取剩餘價值以增殖資本。在資本主義這種最發達的商品經濟下,資本家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樣生產,不是根據社會需要,而是受市場需求、競爭和價格波動的支配,由市場機制自發地調節著生產和流通,所以通常又把這種商品經濟稱作市場經濟。目前,中國經濟學界對市場經濟的涵義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1)認為市場經濟專指完全由市場調節的經濟,即資本主義商品經濟。

(2)認為凡是商品經濟都離不開市場交換和市場調節,任何型別的商品經濟都是市場經濟,即市場經濟等同於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它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滅亡。

在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商品經濟。這是由於:一方面,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生產專業化的發展,社會分工在進一步地發展。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等形式,而在一定階段還存在生產資料的其他所有制,各種所有制之間的經濟聯絡,必須以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為基礎;在各個集體經濟組織之間以及它們的成員之間交換的產品,也是商品;在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內部,所有權同經營權適當分開,企業作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使它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所以在它們之間也要進行商品交換。不同於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歷史作用

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歷史上曾經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它打破了自然經濟和地區封鎖,發展了社會分工,建立了國內市場,促進了工業同農業的分離,促進了各個獨立的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生產專業化過程的發展。這些都促進了各個地區、各民族經濟上的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逐步取代了原來的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狀態,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商品經濟的巨大的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有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是一個歷史範疇。商品經濟將會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共產主義生產關係的成熟而逐步消亡。

參考書目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第2節,《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