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控制論

[拼音]:Mawangdui boshu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的一次重大發現。這批帛書出自 3號墓東邊箱的一個長方形盝頂形蓋的髹漆大匣中。匣長60釐米,寬30餘釐米,高20餘釐米。帛書的存放方式分兩種:用近50釐米的整幅或半幅帛繕寫的,是將其次第摺疊成高約24釐米、寬約10釐米的長方形;用24~25釐米的半幅帛繕寫的,是以寬2~3釐米的木條為骨幹將其捲起。出土時前者摺疊處已經斷裂,後者粘連破損也很嚴重。經過細心修復、整理和考訂,現已判明共有28種,計12萬餘字。書寫之前,有的用硃砂在帛上畫出寬0.7~0.8釐米的界格,寬幅的滿行60~70字或稍多,窄幅的滿行30餘字。凡有篇題的,都寫在末行空白處,有些還記明字數。帛書的形制與文獻記載和出土的漢代簡冊制度基本一致。馬王堆帛書原來多無書名,整理時根據內容定名。依《漢書·藝文志》歸類,有六藝類、諸子類、兵書類、數術類、方術類和地圖6類。

六藝類

共4種:

(1)《周易》。隸書。寫在整幅帛上。內容包括3個部分:第1部分為《六十四卦》。即通常所說經的部分。存93行,約4900餘字。與已知各本對比,不僅卦名不同,而且卦序、卦辭和爻辭也有差異,可稱別本《周易》,是較早的本子。第2部分為卷後佚書5篇。共存36行,約9600字。前兩篇無篇題,後3篇為《要》、《繆和》和《昭力》。除《要》篇部分文字見於今本《繫辭下》外,其餘都是不曾流傳下來的佚書,記述孔子和弟子討論卦、 爻辭含義的情況。第3部分為《繫辭》。6700餘字。今本《繫辭》內容除見於《要》篇者外,大部分包含在內,但章節次序和文句都有不同。另外,還包括今本《說卦》的前3節,並有2000餘字的佚文。

(2)《喪服圖》。尚待整理。

(3)《春秋事語》。隸書。寫在半幅的帛書上。存16章,97行,約2000餘字。每章各記一事,既不分國,又不編年。所記史事,上起魯隱公被殺,下迄三家滅智氏。但其重點在記言,似屬教學用書性質。

(4)《戰國縱橫家書》。書體在篆隸之間。寫在半幅的帛上。存27章,325行,11000餘字。其中11章的內容見於《戰國策》和《史記》,文句也大體一致。另16章則屬佚文,主要是蘇秦遊說活動的記錄。

諸子類

共兩件。

(1)《老子》甲本和卷後佚書4篇。書體在篆隸之間。寫在半幅的帛上。存464行,13000多字。原無篇題。

(2)《黃帝四經》和《老子》乙本。隸書。寫在整幅的帛上。存152行,16000多字。原有篇題。甲、乙兩本《老子》,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次序與通行本相反,是目前所見《老子》的最古本子。乙本不分章。甲本的某些段落有圓點標誌,段落分合與今本有一定的差異。兩本的章次完全一致,但也和今本有幾處不同,尋繹文義,以帛書本較為合理。

《老子》甲本卷後的佚書,按其內容可分為4篇:第1篇是思孟學派“的五行”說,181行,5400餘字;第2篇是伊尹論九主,52行,約1500~1600字;第3篇著重論述攻戰守禦,48行,約1500字;第4篇論“五行”和德、聖、智的關係,13行,約400字。整理時,將這4篇佚書分別定名為《五行》、《九主》、《明君》和《德聖》。

《老子》乙本卷前的佚書4篇,共174行,11000餘字。原有篇題。前兩篇又各分若干小篇。第1篇《經法》,主要講“刑名”之說,有的小篇論述了道和法的關係。第2篇《十六經》,許多小篇採取黃帝君臣問答形式,講的是“刑名”和“陰陽刑德”之說。第 3篇《稱》,彙集很多類似格言的話,與前兩篇大體屬同一思想體系。第4篇《道原》,論述道的性質,推究道的本源,與“刑中”之說也有一定關係。根據這 4篇的內容,結合抄寫時代的歷史背景,推定其為《黃帝四經》。

兵書類

有《刑德》甲、乙、丙種3件。書體在篆隸之間,寫在整幅的帛上。內容屬兵陰陽家,有幾種式盤圖。其中,丙種有一段文字論及四神,與《禮記·曲禮上》相似。尚待詳細整理。

數術類

共11件,都寫在整幅的帛上。

(1)《篆書陰陽五行》(暫定名)。現存行數和字數未詳。內容包括幾種數術,也有式盤圖,還有表,性質尚待研究。

(2)《隸書陰陽五行》(暫定名)。現存行數和字數未詳。內容一部分與《篆書陰陽五行》相似,另一部分為兵陰陽家言。

(3)《五星佔》。隸書。存144行,約8000字。原無篇題。佔文部分儲存了甘氏和石氏天文書的一部分,其中甘氏的尤多。 末尾列出從秦始皇元年(前246)到漢文帝三年(前177)70年間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並描述了三顆行星在這一會合周期內的動態。它比《淮南子·天文訓》早約30年,比《史記·天官書》早約90年,而幾種資料更加精確,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天文書,在天文史的研究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4)《天文氣象雜佔》。書體在篆隸之間。原無篇題。共有佔書 350餘條。每條佔書的上面是用墨或朱繪的圖(也有用朱、墨二色繪製的),下面是名稱、解釋和佔文。全幅從上而下分為6列,每列最多50餘條。下半幅末尾3列,有文而無圖。通篇以氣象佔為主,穿插以天文範圍的彗星和其他星象。

(5)《相馬經》。隸書。存77行,約5200字。內容與今本《相馬經》有很大的出入,絕大部分為今本所無。論述的是關於馬的頭部相法和四肢的大體相法。此外,還有《出行佔》、《木人佔》、《築城圖》、《園寢圖》 4件以及尚待拼復、考訂的2件。

方術類

共5件。《五十二病方》及卷前佚書4篇。書體在篆隸之間。寫在半幅的帛上。共存 462行。原均無篇題。卷前的4篇佚書,根據內容定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34行;《陰陽十一脈灸經》,37行;《脈經》13行,約400字;《陰陽脈死候》,4行,百餘字。前兩種論述人體內十一條脈的循行、主病和灸法,體例與現存《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論十二經脈的部分接近,但內容卻有很大的差異,又缺少一條少厥陰脈。後兩種則論述根據脈法判斷疾病的徵候。這些書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學理論著作。

《五十二病方》的書名,也是根據內容暫定的。存459行。全書52題,分別記載治療各類疾病的醫方,共計283方。病名有103種,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也用灸法、砭石和割治手術,這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醫方。

這5種醫書的成書年代,都應早於《黃帝內經》,在內容上完全沒有五行學說的痕跡,填補了中國早期醫學史上的空白。

《導引圖》及卷前佚書兩篇。繪、寫在整幅的帛上,全長1.4米。原均無篇題,根據內容定名。《導引圖》部分長1米,是用朱、褐、藍、黑4色單線平塗的群像運動圖。影象分成4排,每排11人,共有44種不同的運動姿態。旁有墨書的術式名稱,包括病名、動物形象和器械運動等類。為研究“導引”這種中國獨特的保健醫療方法的源流和發展,提供了極有價值的資料。在《導引圖》的前面,有文字26行,約1500餘字。前8行論述氣功健身的方法。從第9行開始則接抄《陰陽十一脈灸經》。還有3卷帛書,原均無篇題,根據內容分別定名為《養生方》、《雜療方》和《胎產書》。

地圖

共發現兩幅:

(1)《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經復原為長寬各96釐米的正方形,系用拼接的雙幅帛繪製而成。所繪範圍為今湖南南部的瀟水流域及鄰近地區,比例約在十七萬分之一至十九萬分之一之間。主區部分畫得相當精確,一些水道的曲折流向,大體都接近於今圖,圖上有統一的圖例,註記也有一定的位置。

(2)《駐軍圖》。經復原為長98釐米、寬78釐米的長方形,用黑、紅、田青3色在拼幅的帛上繪製。所繪範圍為《地形圖》上的東南部一隅,即今湖南最南面江華縣的沱江流域,比例約為八萬分之一至十萬分之一左右。圖上用淺色表示河流、山脈,而駐軍營地和防區界線等則用深色標繪。這是兩幅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地圖。內容如此豐富的大比例實用地圖,在世界上也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

帛書的抄寫年代

這批帛書的抄寫年代,可根據書體、避諱、紀年等方面大體考定。《篆書陰陽五行》的書體,是在秦篆中雜以楚國古文,書中有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的紀年,應是馬王堆漢墓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帛書。書體在篆隸之間者較多,其中《老子》甲本和卷後佚書 4篇及《天文氣象雜佔》和《春秋事語》都不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戰國縱橫家書》、《黃帝四經》和《老子》乙本則避劉邦諱、不避惠帝劉盈和文帝劉恆諱;《五星佔》中的星表止於文帝三年。馬王堆 3號墓的入葬時間為文帝十二年。則大部分帛書的抄寫年代應為漢高祖時期至文帝初年,即前2世紀初前後30年左右的時間。

參考書目

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李學勤:新出簡帛與楚文化,《楚文化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李學勤: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