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惲(1228~1304)

[拼音]:yuqi

[英文]:Jades

以硬玉、軟玉、碧玉、蛇紋石、水晶、玉髓等為原料而製作的工具、裝飾品、祭器、陳設品等。目前已知歐洲、亞洲、美洲以及紐西蘭等地均出產玉材。在北歐、西歐、貝加爾湖周圍,原始社會時期便生產各式玉工具,但其玉器生產在奴隸社會逐步停頓失傳。在印第安人古文化遺址,出土了工具、人物、動物等工藝性玉器,稱“印第安玉器”。紐西蘭的毛利族人善雕刻,亦喜以碧玉磨製各種工具或人物形象。莫臥兒王朝於15世紀接受中國碾玉的經驗,也開始生產具有阿拉伯格調的各式玉器。中國最早的玉器出現於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中,均出土有精美的玉器。之後,歷經商、周至明清持續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時代風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中國玉器的研究

宋代呂大臨的《考古圖》曾採錄古玉14件。元朱德潤編有玉器圖錄《古玉圖》。至明清時代,隨著金石學的發展,玉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清吳大澂總結了前人經驗撰《古玉圖考》。近代考古學產生後,以科學發掘出土的玉器為基本材料,重新研究各類玉器的源流與機能,其中李濟就安陽殷墟出土玉器作了科學研究,揭示了它的物理效能和禮儀價值。郭寶鈞著《古玉新詮》,對石器時代至兩漢的古玉作了詮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玉器大量出土,主要研究著作有夏鼐撰《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漢代的玉器》等論文。國外對中國古玉的研究大體始於19世紀末。歐美、日本均出版了專著和圖錄。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曾經舉辦過中國玉器展覽和學術討論會。

中國玉器的產地與用途

玉質地溫潤縝密,光澤柔和,中國古人對玉的解釋除了物質的特性之外,還賦予它以“德”的概念。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這是封建社會的文人對玉的特徵和內涵的典型概括。中國古代玉的產地很普遍,主要有產於新疆于田和葉爾羌的于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遼寧的岫巖玉等。其中於田玉屬軟玉,主要成份是矽酸鈣,屬角閃石類,純者色白,又往往因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黑、黃等色或雜色。早期玉器多屬軟玉,硬玉製品較晚時才出現。原始社會的玉器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玉簪、玉環、玉璜、玉玦供裝飾之用,僅玉璧、玉琮可能用於祭祀。商代玉器發展,器物種類增多,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755件,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器、裝飾品(見彩圖)雜器等6類。此後,玉工具逐漸消失,玉器基本上用於禮儀、祭祀、裝飾、陳設、飲食器皿、文房用具等。

中國古代的玉器製作工藝

中國從原始社會開始生產玉器,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立的專業,多集中於王畿、都邑。自宋至清,蘇州成為全國性的制玉中心。歷代王室朝廷皆設有玉器作坊,進行生產。因玉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故加工過程大體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玉、刻款等若干工序。仿古玉還要增加“致殘”和“燒古”等工序。加工工具有無齒鋸、鉈、鑽和石英砂等。原始社會治玉工具與治石工具一致。奴隸社會治玉以青銅工具為主。封建社會由青銅工具逐步變為鋼鐵工具。石英砂硬度高於玉,因此自古用於磨玉,又名“解玉砂”。當無齒鋸前後推拉或鉈、鑽旋轉接觸玉材時,放進用水調勻的石英砂,隨工具運動而琢磨成器。玉器的造型、花紋都是靠這種方法制成。所以,先秦稱琢玉,宋人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

中國玉器的藝術風格

在中國南方,良渚文化的大型玉璧和高矮不同的多節玉琮,標誌著治玉工藝已與石器工藝開始分離。玉器造型較為複雜,已能碾琢陰線、陽線、平凸、隱起的幾何形及動物形圖案裝飾,具有樸素稚拙的風格(見彩圖)。商周時代的玉器以形象單純,神態突出,多用雙勾隱起的陽線裝飾細部為其特徵,並出現了俏色玉器。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玉器,繼承商玉的優點,更加簡化誇張,生動傳神。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工藝有了廣泛的發展,各諸侯國競相碾治,精益求精。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鏤空玉佩掛飾,玉質溫潤,作工精緻。秦漢玉器與精雕細刻的春秋戰國玉雕相比,在藝術風格上趨向雄渾豪放。漢玉隱起處常用細如毫髮的陰線雕飾,有如古畫上的遊絲描一般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玉技法上的一個特點,對後世玉器有著深刻影響。唐、宋玉器色如羊脂,光澤晶瑩,質地精良,技術精湛,禽獸花卉的題材和玲瓏剔透之器增多,寫實能力大為提高,開始出現世俗化的傾向,在形神兼備上達到了極高的造詣。這與當時繪畫、雕塑藝術的成熟有著密切的關係。元明清時期南北兩地玉器普遍發展,是中國玉器史上極其光輝的時代。現存北海團城內的元代瀆山大玉海,明汪興祖墓出土的玉帶板,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玉帶鉤、玉盂、玉碗、玉壺、玉爵、玉佩等可以代表這時期玉器的特點。在繼承宋代玉器特點的同時,出現加工粗放或碾琢繁瑣的兩種互相排斥的傾向。元明玉器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發展了碾琢文人詩詞和寫意山水畫的玉器,也往往鐫刻名家款識,追求文人高雅的情趣。清代乾隆時期的玉器因玉材豐富、皇家提倡和社會需要,技藝成熟達到空前的高峰。另外,中國維吾爾族的碾玉工藝富有地方色彩,是中華民族玉器藝術寶藏的組成部分。在後期封建社會仿古思潮影響下,以“返樸”為目標,追仿“漢玉”風格而生產的各式玉器,被稱為仿古玉,這種玉器始於宋而盛於明清,有著自己特殊的美學價值,也是古代玉器的組成部分。

參考書目

郭寶鈞:古玉新銓,《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下冊,1949。

夏鼐:漢代的玉器,《考古學報》1983年2期。

浜田耕作:支那古玉概說,《有竹齋藏古玉譜》,寫真工芸社,東京,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