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望道

[拼音]:Ayuwang shike he shizhu

[英文]:Rock Edicts and Pillar Edicts of King Asoka

南亞次大陸古代的石刻銘文和石柱雕刻。作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公元前 273或前272~前232)。據銘文所述,阿育王在統一次大陸北部和中部廣大地區後,即下令於各地立柱刻石宣揚王法,崇奉佛教,這些石刻也就成為孔雀王朝統治的紀念物。石刻所用文字中世紀時已失傳。1837年英國學者J.普林塞普(1799~1840)釋讀成功。在印度中部的馬斯基發現的小石刻詔諭,提到石刻所稱的國王即阿育王,解決了這類石刻的時代問題。石刻內容豐富,為研究南亞古代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現存阿育王石刻與石柱,重要者不下30餘處。銘文的內容,皆為記述阿育王軍功政跡和宣揚王道佛法的詔諭。石刻詔諭一般刻於山崖之上,亦稱摩崖詔諭,分為大、小兩類,前者現存14件,後者現存6件。石柱詔諭亦分為大、小兩類,前者有 7件,存於德里、安拉阿巴德等地,後者5件,存於鹿野苑、桑奇等地。銘文使用的語言是雅利安語中的俗語,即普拉克里特語,字母則兼用婆羅謎和伽羅斯底兩類,但以婆羅謎字母較為普遍(見古印度文字)。此外,巴拉巴爾山的最早石窟也有3件屬於阿育王時期的許願銘文。

阿育王石柱還是古代印度雕刻藝術的傑作。柱身一般用整塊石料刻成,高達十餘米,柱頂有蓮花形盤座,上立獅、牛等雕像,有些雕像上面還可能承頂一金屬製的“法輪”以象徵佛法。全柱雕制精美,工程艱鉅,動物形象栩栩如生。較完整的石柱以南丹格爾所存者為代表,最優的雕刻則以鹿野苑的獅形柱頭為代表(見鹿野苑佛寺遺址),其造型圖案已被作為印度國徽。(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