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公元前551~前479)

[拼音]:Lixiangguo

[英文]:Politeia

又譯《共和國》、《國家篇》。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的重要著作。副標題為《國家或正義論》。大約寫作於公元前 386年柏拉圖開辦學園時。中譯本於1929年由吳獻書譯出,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從正義這一概念出發,系統論述了理想國的一般性質,採用對話體寫成。

全書共10卷,大致可分為4大部分:

(1)第1卷和第2卷前半部,討論什麼是正義以及什麼是正義的國家(即理想國)。柏拉圖從國家起源於勞動分工的觀點出發,把公民按先天稟賦的優劣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 3個等級。當 3個等級各盡其職,各安其位時,國家便達到了正義的境界。

(2)第2卷後半部到第7卷,描述理想國的圖景。在理想國中,最高統治者由通曉理念論的哲學家擔任;治國者和武士兩個等級實行公產、公妻制,以消除統治者的私慾;還有一套完備的教育制度,對公民逐步進行音樂、體育、數學到最高的哲學的終身教育。

(3)第8、9兩卷,討論了理想國墮落為4種現實政體的演進過程。理想政體因 3個等級的婚配不善發生混雜,引起爭鬥,墮落為軍人政體;軍人政體財富聚於少數人手中,使寡頭政體出現;貧富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民眾就會起來革命要求分享財富和權力,產生民主政體;民主政體發展到極端又為僭主政體所取代。

(4)第10卷,討論了荷馬等人詩歌的弊端,同時進一步發揮作者的理念論。最後,柏拉圖提出靈魂不滅和來世報應的觀點以勸誡人們多行正義。

《理想國》在政治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西方第一部集中論述政治問題的著作。書中許多觀點及所採用的從抽象原則出發、運用推理研究國家本源的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對理想國家的描述開西方歷史烏托邦思想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