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價格
[拼音]:Wa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Va nationality
佤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怒江山脈南段的西盟、滄源兩地,其餘散居在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等縣,以及西雙版納、德巨集自治州境內。人口298591人(1982年統計)。佤語屬澳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有3種方言。由於歷史條件及環境的不同,形成了3種不同地區,即阿佤山中心地區(西盟、孟連、瀾滄等地)、邊緣地區(滄源、耿馬、雙江等地)和民族雜居地區(永德、鎮康、風慶等地)。上述 3個地區的佤族音樂在體裁種類、旋律特點、調式音階等方面,皆有較明顯的區別。永德、鎮康等民族雜居區的佤族傳統音樂已基本消失,這裡流傳著鄰近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滄源、耿馬等邊緣地區的佤族民間音樂由於受到其他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在音樂語言上有一定程度的變化、發展;以西盟為代表的中心地區,則儲存了大量富有特色的佤族傳統音樂,雖然還處於較原始的形態,但它是研究佤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材料。佤族傳統音樂主要是民歌及器樂。
民歌
可分為玩調、習俗歌、宗教歌、情歌、山歌、勞動歌、兒歌等。
玩調
流行於滄源、西盟地區,數量眾多,分跳調(邊唱邊舞)及唱調(只唱不舞)兩種。滄源地區常於農閒夜晚由婦女和兒童齊唱或輪唱,音樂結構多是樂句變頭合尾的反覆,從始至終以同一速度演唱。西盟地區多在喜慶節日、宗教活動及日常娛樂中進行,男女皆可參加。演唱形式主要是領唱和齊唱,音樂結構大都是上下句組成的樂段,速度常由慢而快,邊唱邊舞。下例是西盟的跳調:
習俗歌
佤族人民在蓋新房、婚喪、狩獵等活動中都要唱歌跳舞,由歌手領唱,群眾隨聲應和。西盟縣馬散的蓋新房歌中包括迎客歌、起頭歌、半夜歌、天亮送客歌等,其間還穿插多種舞蹈歌。佤族成年人去世後,親友弔唁時要唱喪事歌。一般分獨唱、領唱和齊唱兩種。速度較緩慢,旋律深沉,有的帶有哭泣的聲調,婚禮歌一般由老人領唱,群眾應和。音樂多為羽調式。男子常聚眾入山圍獵,獵得虎豹等大獸後,在返寨途中高唱狩獵歌;入寨後舉行祭祀、慶祝儀式,圍繞場中的獵物邊歌邊舞,並高聲呼喊,表示人們戰勝野獸的自豪心情。
宗教歌
佤族過去崇拜自然,相信萬物有靈。在宗教活動中,演唱特定的歌曲,如“進木鼓歌”、“剽牛歌”、“獵人頭歌”、“巫師歌”等。木鼓被視為神器,進木鼓是佤族的大事,要演唱一系列歌曲。其中《選樹伐木歌》是朗誦性的咒語及吆喝聲,《拉木鼓歌》類似勞動號子。木鼓進寨後,由男女青年演唱歡快的舞蹈歌;木鼓製成後,巫師帶領群眾演唱《剽牛歌》等。
情歌
佤族未婚青年的交際活動稱為“串姑娘”,青年相會時,除了對唱情歌之外,西盟地區男女青年喜用獨弦胡邊拉邊唱(滄源地區男青年喜彈小三絃)。曲調有“串寨子調”、“串姑娘調”等。常用羽調式或徵調式。獨弦胡拉唱的音域較窄,音區較低,音程約為五度,旋律深情。
山歌
佤語稱“勒”,在山野間勞動或行路時唱。歌詞內容較廣泛,常觸景生情即興編詞。山歌的旋律舒展自由,有的高亢,有的委婉,常用羽調式。滄源地區吟唱的山歌,佤語稱“勞尼”,演唱場合可以在山野間,亦可在家中;演唱內容包括愛情生活及長篇敘事詩等。青年男女常唱此歌,其特點是旋律優美、開朗,詞曲結合緊密,樂句長短不拘一格。下例是滄源山歌:
勞動歌
包括薅草歌、撒谷歌、找野菜歌、砍柴歌等。佤族有互助共耕的習慣,薅草歌一領眾和,旋律悠長、節奏自由。撒谷歌粗獷而豪放。找野菜歌為佤族婦女兒童所唱,和山歌、舞蹈歌等近似,富有生活氣息。
兒歌
數量較多,旋律短小,節奏活潑,常與遊戲形式相聯絡,內容大多與昆蟲、鳥獸、家禽等有關。
此外,還有孤兒歌、奴隸歌、催眠歌、新事歌等。
器樂
佤族樂器種類較多。吹奏樂器有2孔簫、4孔簫、7 孔簫、葦笛、小獨笛、短笛、竹笛、畢郎叨、拜(與傣族樂器相似)、葫蘆笙、牛角琴;彈撥樂器有小三絃、口弦;打擊樂器有木鼓、銅鼓、竹鼓、象腳鼓、鋩鑼、鑔。獨弦胡是佤族僅有的獨特的拉絃樂器,形制近似二胡,但只用一條草根作琴絃,琴桿用竹片製成,演奏時可彎曲琴桿以改變音高,奏出滑音和顫音。
佤族音樂具有原始而樸素的特點,多數旋律較為單純,音域較窄,旋律構成的基礎有二音列、三音列、四音列等,其中以三音列構成者數量最多,五聲、六聲音階較少見。佤族音樂多采用單音部陳述方式,但滄源地區巖帥的玩調有二部或三部輪唱形式。西盟地區流傳的悠長型民歌,節拍與節奏較為自由,在集體演唱時,力圖保持連貫的樂句和不間斷的氣息,凡在唱到旋律的拖長音時,總是由部分演唱者使歌聲持續,而由領唱或少數演唱者自由地在旋律中加進短小的裝飾性花腔,形成簡單的支聲復調,使基本是混聲齊唱的歌曲產生類似合唱的效果。佤族音樂的曲式結構為樂段或單樂句的變化重複。
從50年代起,專業音樂工作者對佤族民間音樂進行了蒐集、整理、改編等工作,並創作了不少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如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歌舞音樂《舂新米》,以及使古老的樂器木鼓、竹鼓展現於文藝舞臺上的舞蹈《高格龍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