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英雄傳
[拼音]:Ailidu yizhi
[英文]:Eridu Site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石並用時代遺址。今名阿布沙赫賴因。位於伊拉克境內歐貝德遺址東南20公里處。1946~1949年,伊拉克文物局進行發掘。遺址直徑在 450米以上,堆積自下而上分屬於埃利都文化、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歐貝德文化、晚期歐貝德文化、烏魯克文化和傑姆代特奈斯爾文化。這一遺址的地層堆積,為確定歐貝德文化的發展過程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有助於鑑別蘇美爾歷史傳說中的正確成分,對研究西亞文明的起源有重大意義。
遺址中心是神廟,附近為塔廟,西北角有墓地和民房。估計在歐貝德文化時期,城市的面積約為 8萬~10萬平方米,人口4000以上。蘆葦棚是居民主要的住房形式,結構簡單,內部劃為幾個房間,牆以粘土築成,厚僅13釐米。也有以磚坯砌成的住房。磚大而重,有些體積達49釐米×26釐米× 8釐米,常以草為羼和料。埃利都遺址發現有南部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宗教建築──神廟,第一座完整的神廟屬埃利都文化。神廟平面為長方形,面積不大於4平方米,廟的一端有一突出部分,內安祭壇,廟堂中央另設一祭壇,門開在廟的另一端。緊挨著建築物有圓形的獻祭所或獻祭桌,並有祭燒後殘留的灰燼。歐貝德文化的神廟建築明顯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平面呈長方形,中間為殿堂,殿堂一端是放置供品的桌子,兩側建有一些較小的房間和壁龕。建築物四角正對東南西北四方。這是此後美索不達米亞幾乎所有神廟建築的共同特點。歐貝德文化晚期以後,神廟結構無大變化,但佈局更趨對稱,面積也有增加。推測遺址中有墓葬1000多座,已發掘的 200多座均屬歐貝德文化晚期,墓以土坯砌出箱形,覆土後以土坯為蓋。見有二次葬,推測為家族墓。隨葬品大多僅為陶器,較特殊的為泥雕像和帆船模型。前者為手執短杖的男性裸體像,其頭部為蜥蜴狀,兩肩及胸部有許多泥丸;後者中央有安放桅杆的孔,近於現代伊拉克的河舟。
埃利都遺址的陶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3889.html' target='_blank' >鞣質舨煌奈幕⒄菇錐巍0@嘉幕掌饕緣ド侍瘴卣鰨掌鞫圄魃惺蔽厴⒑諫級燦瀉焐M懇曰粕兔諮找攏剖沃饕譴礎↑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577.html' target='_blank' >斑馬線、方格等幾何形圖案。哈吉·穆罕默德文化典型的器物為深底碗、缽,器表多為紫黑色,略有光澤。歐貝德陶器則以半球形小碗及奇異的幾何圖案裝飾最富特徵。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有陶網墜、奉獻於祭壇的小型容器等。
參考書目
J. Fineg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Ancient Middle East,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rado,1979.
I. E. S.Eswards and others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3rd edition,vol. I. part I, Th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