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洛文
[拼音]:Laozi
中國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首創著作。據《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約公元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做過東周王朝的守藏室(藏書室)史,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世稱《道德經》,即《老子》。但《史記·老子列傳》又以“或曰”的形式提到另外兩個人:一名老萊子,也是楚人,著書十五篇,與孔子同時;一名儋,做過周太史,是孔子死後一百餘年時的人。傳世的《老子》,一般認為成書時代在戰國,但主要思想是秦秋時老聃的。
《老子》主要是講哲理的,但其中亦有經濟思想。《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皆生於“道”,“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指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說的都是這個意思。《老子》的經濟思想是這種哲學思想在社會經濟問題上的反映。
少私寡慾
“無慾”或“寡慾”是《老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它說“無慾以靜,天下將自定”;“我無慾而民自樸”。“樸”是自然的本性,能無慾而返乎“樸”,天下自然安定。無慾並不是取消一切慾望,而是“不貴難得之貨”。它認為最大的禍害是來自“不知足”和“欲得”,因而主張“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主張人們的物質慾望要儘量壓低到社會所能滿足的水平。《老子》提出“無慾”或“寡慾”,對當時統治者“多藏”、貪慾是一種抗議。但它想通過這種主張,以求消除社會矛盾,則流於消極和幻想。
反對聚斂
《老子》反對以勞動人民的貧乏來造成統治者的富有,主張“損有餘而補不足”。它認為統治者從事聚斂,佔有大量財貨,是強盜頭子;統治者征斂無厭,是老百姓飢寒的根源。它還譴責儒家繁文縟節的禮制,反對頒佈眾多的法令。《老子》這些思想和主張,都是從“無為無不為”的基本思想引出的。
理想社會
《老子》理想的社會是:“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老子》在批判現實社會矛盾之後幻想地描繪出來的一種理想社會。這種小國寡民思想,否定了當時政治上的廣土眾民大國的出現和隨之而來的禮制和法令的種種強制。
《老子》的“無為無不為”思想後來發展為黃老之學,成為封建統治“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主導政策思想。先秦許多學派,在漢代獨尊儒術以後,都為儒家所吞沒,不再具有獨立地位,只有道家在學術思想上能繼續與儒家相抗衡。《老子》的經濟思想,誠然帶有消極性、幻想性,但它的“道法自然”思想,卻是非常深刻的。西歐18世紀的自然法思想家,有的亦曾受其影響。《老子》思想中反對剝削制度和統治階級的主張,對後來的起義農民有啟迪作用,他們往往以之作為戰鬥的旗幟。但後來以方士神仙形式出現的道教,所宣傳的並非《老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