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摺

[拼音]:Magelibu

[英文]:Maghrib, also Maghreb

古代阿拉伯人對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所在地區的總稱。馬格里布為阿拉伯語,意為“日落的地方”、“西方”,原指埃及以西的整個北非地區,後專指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3國。

30多萬年前,馬格里布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公元前5000年前已經分佈於馬格里布東部地區,公元前3000年前後,此地的居民為柏柏爾人,公元前1000年後,在同迦太基的長期鬥爭中,柏柏爾人逐漸建立了努米底亞、茅利塔尼亞等王國,其中努米底亞王國曾是地中海區域的強盛國家。公元前 2世紀,羅馬帝國滅迦太基,吞併柏柏爾人的國家,在馬格里布設立行省,任命總督統治。公元5世紀下半葉,汪達爾人統治馬格里布,一個世紀後又為拜佔廷帝國所征服。但拜佔廷在馬格里布的統治僅限於沿海的一些地區,內地的柏柏爾人仍然保持獨立。7世紀中葉至8世紀初,阿拉伯人逐漸統治馬格里布,柏柏爾人皈依伊斯蘭教,採用阿拉伯語,漸行伊斯蘭化。阿拉伯人的統治促進了馬格里布封建社會的形成。柏柏爾人在反抗阿拉伯封建主的鬥爭中建立起自己的國家。11世紀後,以今摩洛哥為中心,馬格里布相繼出現了阿爾穆拉位元王朝和阿爾穆瓦希德王朝。13世紀時,馬格里布又分立為哈夫斯王朝、阿卜德·阿爾·瓦迪王朝和馬林王朝,疆界大體與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相當。16世紀中葉以後,土耳其人滅哈夫斯王朝,並委任官吏統治,18世紀初,突尼西亞的土耳其官吏自立,建立侯賽因王朝。阿爾及利亞地區名義上也屬奧斯曼帝國,但實際是獨立的封建國家。15世紀起,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勢力開始入侵摩洛哥。16世紀中葉,在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中,薩阿德王朝崛起,17世紀中葉後,阿拉維王朝取代薩阿德王朝,統治整個摩洛哥地區。

19世紀30年代以後,法國侵佔阿爾及利亞,並使突尼西亞和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馬格里布人民不斷舉行反抗殖民侵略和統治的鬥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迅猛展開,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先後於1956年取得獨立,1962年阿爾及利亞也獲得獨立。馬格里布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馬格里布 3國獨立後奉行維護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發展民族經濟、堅持反帝、反殖的政策,主張馬格里布的團結和非洲的統一。

歷史上,馬格里布地區和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國宋代著作中即有馬格里布一些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狀況的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格里布各國之間的交往又進入了新的階段。(見阿爾及利亞歷史、摩洛哥歷史、突尼西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