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
[拼音]:jianting
[英文]:naval ships
活動於水面或水中,具有作戰或保障勤務所需的戰術技術性能的軍用船隻。是海軍的主要裝備。用於海上機動作戰,進行戰略核突擊,保護己方或破壞敵方的海上交通線,進行封鎖反封鎖,支援登陸抗登陸等戰鬥行動;遂行海上偵察、救生、工程、測量、調查、運輸、補給、修理、醫療、訓練、試驗等保障勤務。
艦艇一般由船體結構,動力裝置,武器系統,觀察、通訊和導航系統,船舶裝置和船舶系統,防護系統,特種裝置和特種裝置,工作、生活艙室,油、水、彈艙和各種器材艙等組成。具有堅固的船體結構,較高的航速,良好的抗沉性、耐波性和操縱性,與其使命相適應的戰鬥能力和勤務保障能力。
艦艇通常區分為戰鬥艦艇和勤務艦船兩大類。
戰鬥艦艇
分為水面戰鬥艦艇和潛艇。按其基本任務的不同,又區分為不同的艦種。水面戰鬥艦艇有:航空母艦、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護衛艇、魚雷艇、導彈艇、獵潛艇、佈雷艦、反水雷艦艇和登陸艦艇等。潛艇有:戰略導彈潛艇和攻擊潛艇等。在同一艦種中,按其排水量、武器裝備的不同,又區分為不同的艦級,如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的“卡拉”級導彈巡洋艦等。 在同一艦級中, 按其外型、構造和戰術技術性能的不同,又區分為不同的艦型。水面戰鬥艦艇, 標準排水量在500噸以上的,通常稱為艦;500噸以下的,通常稱為艇。 潛艇,則不論排水量大小,統稱為艇。戰鬥艦艇的船體線型都是適於航行的流線型。水面戰鬥艦艇,按其航行原理的不同,區分為排水型、滑行型、水翼型和氣墊型。潛艇通常為水滴型或“雪茄”型。
效能
水面戰鬥艦艇的滿載排水量,最小的只有十幾噸,最大的近10萬噸,航速15~60節,續航力300~8000海里(核動力航空母艦可達70萬海里),自給力3~30晝夜,耐波力為3~6級海況下能有效地使用武器、4~9級海況下能安全航行。潛艇的水下排水量500~30000噸,水下航速15~42節,續航力4000~20000海里(核動力潛艇可達10~40萬海里),自給力10~90晝夜,下潛深度200~500米。
船體結構
水面艦艇的船體結構一般包括甲板以下的主船體和上層建築。大部分採用鋼材和縱式構架,部分掃雷艦艇和快艇採用木材、鋁合金或玻璃鋼和橫式構架。主船體結構最堅固,由1~10層甲板、5~25道水密橫隔壁和若干輕隔壁將船體內部分隔成若干艙室,並承受各種外力,以保證艦艇的強度、穩性、浮性、抗沉性和滿足艙室佈置的要求。上層建築1~10層,只承受區域性外力。潛艇一般包括耐壓艇體和非耐壓艇體,採用高強度鋼材結構;耐壓艇體由1~4層甲板、4~11道耐壓艇壁分隔成若干艙室。
動力裝置
航空母艦、巡洋艦多數採用蒸汽輪機,少數採用核動力裝置,有的巡洋艦採用燃氣輪機或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 驅逐艦、護衛艦一般採用蒸汽輪機、 燃氣輪機或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登陸艦艇一般採用蒸汽輪機、柴油機或燃氣輪機。反水雷艦艇一般採用柴油機。小型艦艇一般採用柴油機、燃氣輪機或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 潛艇採用柴油機-電動機動力裝置或核動力裝置。 戰鬥艦艇動力裝置的總功率,最小的為數百千瓦,最大的達220500千瓦(30萬馬力)。推進系統多數採用水螺旋槳推進器,少數採用噴水推進器或空氣螺旋槳推進器,槳和軸各為1~4個,發電機總功率為數千瓦至數萬千瓦。
武器系統
現代戰鬥艦艇的武器裝備有:艦載機,導彈,艦炮,魚雷,水雷,深水炸彈,掃雷具和獵雷裝置;電子對抗系統;防核、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系統。戰鬥艦艇按其戰鬥使命,裝備一至數種武器,多以一種武器為主,其餘武器為輔。
現代艦艇多裝有各種武器的射擊指揮控制系統和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
觀察、通訊和導航系統
現代戰鬥艦艇裝備有各種雷達(見艦載雷達)、聲納、光學器材等觀察裝置,無線電通訊裝置和各種導航裝置,組成較完善的觀察、通訊和導航系統以及艦艇內部通訊系統。
船舶裝置和船舶系統
現代戰鬥艦艇有錨、舵、小艇和繫泊、拖曳、減搖等裝置,消防、洗消、空調、淡水、排水、汙水、疏水、噴注和灌注等系統。
勤務艦船
亦稱輔助艦船或軍輔船。用於海上戰鬥保障、技術保障和後勤保障等勤務。 船體多為排水型,鋼材結構,採用柴油機或蒸汽輪機動力裝置。滿載排水量,小的只有十幾噸,大的達數萬噸。航速30節以下。勤務艦船裝備有適應其用途的裝置和裝置,有的裝備有自衛武器,按用途區分為:
(1)偵察船,用於海上偵察。有電子偵察船、海洋監視船等。
(2)通訊船,用於海上通訊。有通訊中繼船、衛星通訊船等。
(3)海道測量船,用於海區和航道測量。
(4)海洋調查船,用於對海洋的地質、地貌、 水文、氣象、物理、化學、 生物等方面進行調查。
(5)防險救生船。
(6)工程船。
(7)破冰船。
(8)試驗船,用於武器裝備的試驗。有武器試驗船和裝置試驗船等。
(9)訓練艦船, 用於海上訓練或訓練保障。 有練習艦(艇)、靶船等。
(10)供應艦船。運輸艦船。修理船,用於對海上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修理。醫院船。基地勤務船,用於基地、港口內部勤務。有港內運輸艇、供應艇、交通艇、港口拖船、燈標(浮標)船、帶纜艇、消防艇和廢油回收艇等。
簡史
艦艇的發展歷史悠久,可分三個時期。
古代戰船
隨著水上戰爭的出現,舟船開始用於戰爭,並逐漸發展成為各種專用戰船。中國和東地中海一些國家是古代戰船建造的先驅。早期的古代戰船是槳船。據史料記載,中國商朝末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時曾使用舟船運兵渡河。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中國古代戰船已有了適應戰鬥需要的型制。一些沿海諸侯國把戰船劃分為 “大翼”、“中翼”、 “小翼”、“突冒”等,並有“餘皇”一類的戰船作為王船(旗艦)。西漢初期,戰船有了進一步發展,主要戰船──“樓船”高十餘丈。三國時期,最大的樓船高5層。唐朝的李皋(733~792)發明了行駛輕捷的車輪船。11世紀,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裝上戰船。1130年,宋朝楊麼起義軍使用的車輪船,最大的裝有24個車輪,對稱安裝於兩舷,用人力踏動,行駛迅速。明朝初期,鄭和(1371~1435)七次下西洋,所用“寶船”長44丈4尺(約137米),寬18丈(約56米),張12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明洪武(1368~1398)初年,戰船上裝備了碗口銃。
在地中海地區,古代埃及、羅馬、腓尼基、迦太基、希臘、波斯等國都曾建立過海上艦隊。公元前3世紀,有了單列、雙列槳戰船。
槳船為平底木船,靠人力划槳前進,航速較低,只適於在內河、湖泊和沿岸海區活動。船上戰鬥人員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擲器和縱火器等交戰。有的戰船,船首有尖銳的衝角或犁頭,用以撞沉或犁沉敵船。中國古代槳船,裝備有公輸般發明的鉤拒,對敵船“退則鉤之,進則拒之”,較大的戰船還裝有用以打擊敵方戰船的長的拍杆。這些都是近戰格鬥的有力戰具。古羅馬槳船採用兩端帶鉤的接舷板,以利於進行接舷戰。
風帆戰船以風力為主要動力,船體也是木質,但結構較堅固,噸位增大,船型狹長,船舷高,航海效能較好,能遠離海岸活動。16~17世紀,有了排水量為一千數百噸、2~3層甲板、裝有幾十門到上百門火炮的大型戰船──戰列艦(圖 1)。至19世紀中葉,戰列艦的排水量達4000噸,航速10~14節,裝備艦炮一百數十門。隨後又出現了較戰列艦噸位小、艦炮門數少、航速高,適於遠洋巡航作戰的巡洋艦。
在風帆戰船發展的同時,適應艦隊遠洋作戰需要的勤務船隻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主要是運送兵員和為艦隊運送補給品的運輸船。
近代艦艇
19世紀初,軍艦採用了蒸汽機,出現了明輪蒸汽艦。19世紀40年代,出現了螺旋槳推進器蒸汽艦,艦炮從滑膛炮過渡到線膛炮,從發射球形實心彈過渡到發射圓錐形爆炸彈,從固定的舷炮發展到可旋轉的炮塔炮。隨著艦炮射程、命中率和破壞力的提高,迫使大型軍艦採用裝甲防護,出現了裝甲艦。19世紀下半葉開始,船體材料逐步由鋼材取代木材。大型軍艦的排水量增至1萬噸以上,裝備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具有更良好的機動效能,裝備更多的武器,攜帶更多的燃料和軍需品,使艦艇的戰鬥力大為提高(圖2)。魚雷和近代水雷問世後,出現了魚雷艇、驅逐艦、佈雷艦等中小型艦艇。魚雷艇的出現,使鉅艦大炮製勝的海戰傳統觀念遇到了挑戰,正如F.恩格斯在《反杜林論》(1878)中指出的“最小的魚雷艇將因此要比威力最大的裝甲艦厲害”(《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213頁)。因此迫使大型軍艦採取水下防護措施,如設定多層防雷隔艙等。中國近代海軍始於清同治初,曾擁有裝甲艦、巡洋艦、炮艦、魚雷艇等130多艘,約12萬噸。中國於1889年建造的“平遠”號巡洋艦,1902年建造的“建威”號和“建安”號魚雷快船(即驅逐艦),都是當時效能較好的軍艦。
20世紀初期,各主要海軍國家大力發展裝甲艦和裝甲巡洋艦,以後分別改為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排水量增至4萬噸左右。 同時出現了潛艇、護衛艦、掃雷艦艇、水上飛機母艦等新艦種。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俄、意、德、奧等國海軍的主要戰鬥艦艇有戰列艦、戰列巡洋艦、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共1200餘艘,在戰爭中顯示了很大威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的勤務艦船從開始時的430萬噸發展到3000萬噸。戰後,一些海軍國家繼續建造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潛艇和大批快艇,並出現了航空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美、法、德、意、日等國海軍有戰列艦、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共一千數百艘,還有大量小型艦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母艦和潛艇發揮了顯著作用,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海軍的重要突擊兵力。戰列艦難以發揮它過去那種主力艦的作用,且易於遭受攻擊,戰後各國不再建造。80年代,美國又將“新澤西”號、“艾奧瓦”號、“密蘇里”號戰列艦裝備導彈重新服役。為適應登陸作戰、反潛戰和反水雷作戰的需要,一些國家建造了大批登陸艦艇、獵潛艦艇和反水雷艦艇。艦載機、魚雷、水雷的不斷革新,雷達、聲納等探測裝置的廣泛應用,艦用蒸汽輪機和柴油機的不斷改進,造船材料和工藝的不斷髮展,使戰鬥艦艇的戰術技術性能大為提高,勤務艦船的種類和數量也有了進一步發展。
現代艦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造船工業的迅速發展,艦艇的發展進入了嶄新的階段。50年代初期,航空母艦開始裝備噴氣式飛機和機載核武器。50年代中期,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建成服役。50年代末,導彈開始裝備在艦艇上。60年代,出現了導彈巡洋艦,導彈驅逐艦(見彩圖),戰略導彈核動力潛艇,核動力航空母艦(圖3),核動力巡洋艦和直升機母艦等。70年代以來,出現了搭載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的航空母艦,通用兩棲攻擊艦,導彈、衛星跟蹤測量船,海洋監視船等。大中型艦艇大多搭載有直升機,導彈已成為戰鬥艦艇的主要武器,裝備了自動化的艦艇作戰指揮系統和火控系統,先進的船舶裝置(變螺距螺旋槳、艏轉向裝置、防搖水艙等)和電子儀器(慣性導航儀、雷達、衛星導航裝置等)。水翼技術應用於快艇,氣墊技術成功地應用於登陸艇和快艇。造船工業日趨模式化。這些科學技術最新成果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艦艇的戰術技術性能。
現代勤務艦船也大量採用了新技術,如氣墊船型和小水線面雙體船型,核動力裝置和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先進的船舶裝置和電子儀器。
發展趨勢
今後,將有更多的戰鬥艦艇採用水翼和氣墊技術,小水線面雙體型船將進入實用階段。一些大中型戰鬥艦艇將裝備中遠端巡航導彈,將有更多的戰鬥艦艇裝備近程巡航導彈、高發射率的密集陣火炮系統和電子對抗系統。更多的中小型艦艇將搭載直升機。將有更多的航空母艦和潛艇採用核動力裝置,中小型艦艇將普遍採用柴油機、燃氣輪機、 柴油機-燃氣輪機聯合動力裝置。還會出現超導電磁推進系統。艦艇的操縱、指揮、通訊、導航和武器控制等將實現高度自動化。一些戰鬥艦艇和勤務艦船的排水量有增大的趨勢,防護系統將更加完善,艦員的居住條件將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