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範疇

[拼音]:deyu

[英文]:moral education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德育思想的演變

德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在階級社會中有鮮明的階級性。歷代的統治階級為培養忠於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視德育。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中,德育居於首要的地位。西周學校教育的內容“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禮”教是居首位的。據《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當時的所謂“三德”、“三行”之教完全是為維護西周的奴隸制服務的德育。儒家主張“德治”和“禮治”。孔丘強調“以德教民”,認為“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孟軻明確提出:“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倫理教育視為中國古代學校的教育目的。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一個特點。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把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道德教條“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作為德育的主要內容。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傳統,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統一,進德同修業的統一;在德育實施上重視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踐等。

在西方,古希臘也很重視德育。蘇格拉底主張“知識即美德”。認為一個人只要知道什麼是善良和正確,就一定會去實踐它,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培養的。這種思想,與“美德是通過貴族的血統代代相傳”的保守觀點相比,顯然是一個進步。亞里士多德認為,培養美德必須實踐,並通過“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習慣。他還認為,音樂在德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古希臘哲學家提倡的德育是為維護奴隸制服務的。在歐洲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宗教教條成了德育的主要內容。

在歐美資本主義發展時期,許多哲學家和教育家還提出了一些新的德育思想,為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服務。17世紀英國教育家J.洛克,強調通過"理性"培養年輕紳士的風度和道德品質,要求"能剋制自己的慾望",“服從理性所認為最好的指導”。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J.-J.盧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強烈的反宗教傾向。他尊重兒童的天性,強調自然發展的法則。他主張德育要注意兒童成熟過程的階段和年齡特點。19世紀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十分重視德育。他認為,觀念是行動之父,知識意味著真正的力量。知識和行為之間,道德和理智之間不應分裂開來。德育主要是形成兒童正確的道德觀念,建立道德觀念的統覺群。德育的任務側重於道德觀念的培養。他是所謂“主智說”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初,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J.杜威,為了適應當時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需要,認為德育應以“民主社會”的理想為出發點。他說:“兒童將為其中一員的社會是美國”,“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的目的,也沒有什麼目的”。他主張通過學校的“典型的社會生活”培養“有利於社會秩序”的道德習慣。德育任務側重於訓練行為習慣,故屬於“主行說”。

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意義和任務

共產主義的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В.И.列寧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初期,就號召青年要學習“共產主義”,並明確指出:應該使培養、教育和訓練現代青年的全部事業,成為培養青年的共產主義道德的事業。德育要滲透於學校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毛澤東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指出,青年應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說: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環。在社會主義時期,更強調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於沒有靈魂。

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之後,中國共產黨十分強調建設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認為思想建設決定中國的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它的主要內容,是工人階級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主人翁思想和集體主義思想,是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是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和共產主義勞動態度,是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這也就是中國學校德育的主要內容,即社會內容。它是由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決定的。

為了把德育的社會內容有效地轉化為學生個體內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過學生積極的心理活動。中國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

在個性心理髮展中,認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習慣等方面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的心理結構整體,發展是整體性的發展。因此,中國社會主義學校的德育的任務,既反對側重培養道德觀念主智說,又反對側重訓練行為習慣的主行說。這兩者都有其片面性(見道德品質教育、德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