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屬西非國民大會

[拼音]:Zhongguo jiushiqi Shidai kaogu

中國舊石器時代是中國歷史最早的階段,時間與地質上的更新世大致相當。這一時期的人類,以打製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過著採集和狩獵的原始生活(見史前考古學)。中國大地上埋藏有十分豐富的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物,至今已發現的早、中、晚各個時期的地點共200多處,包括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各個階段的人類化石,其中有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化石,它們是中國境內目前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和古人類化石;還有在人類遠古文化和人類進化研究上有重大意義的北京人遺址。豐富的臘瑪猿化石的發現,表明中國西南地區很可能是人類起源的地區之一。中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體質,表現出與蒙古人種的聯絡,其中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柳江人,即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種的早期代表之一。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但同時又存在與外界的種種聯絡。大約在距今1萬年左右全新世開始的時期,中國的舊石器時代結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發現研究簡史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起步較遲。到20世紀初,在中國還未報道過確切的舊石器時代遺物。當時許多學者甚至不相信中國存在過石器時代。1920年,法國神父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縣城北35公里處的趙家岔和55公里處的辛家溝,在黃土層及其下的砂礫層中發現了一塊人工打擊的石核和兩件石片。這是中國第一批有正式記錄的舊石器。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1881~1955)受巴黎國立博物館派遣,和桑志華一起到鄂爾多斯一帶調查。他們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水洞溝發現了一處內容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隨後,他們又發掘了1922年桑志華髮掘調查過的內蒙古薩拉烏蘇遺址,發現了成批的哺乳動物化石和許多石器,並且發現了一顆人類幼兒的上中門齒化石,即中國學者後來習慣上稱之為“河套人”的智人化石。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髮現的,1927年開始系統發掘。起初,發掘者們並未注意人類的文化遺物。1929年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在發現了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之後,又認出了一件具有人工打擊痕跡的石英塊。1931年發掘北京人遺址東北角的“鴿子堂”時,發現的石英碎片越來越多,確認了它們是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此外,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鍾健和德日進於1929年赴山西西部和陝西北部調查新生代晚期地層時,在河曲縣的長城內外,神木縣以北,榆林縣和米脂之間的榆林河北岸,以及吳堡縣、石樓縣之間的黃河兩岸,也發現了零星的舊石器材料。如果把1920年在甘肅慶陽發現舊石器作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開端的話,那麼,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近30年裡,發現的舊石器地點除上述的以外,只不過還有周口店第13地點、第15地點和山頂洞遺址幾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首先是將1929年成立的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幾經調整、擴充,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該所恢復了中斷達12年之久的周口店發掘工作,又發掘出北京人牙齒、下顎骨、額骨、枕骨等化石,為研究北京人體質形態的發展增加了新材料。由於以前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已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全部失落,因此這些新發現的標本更顯得格外珍貴。該所還單獨或與有關機構合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一系列調查和發掘。此外,許多省、市、自治區的文物、 考古部門和高等院校有關專業, 在一些地區也進行了不少工作。上述努力取得了許多重大成果。例如,山西的丁村、匼河、西侯度、峙峪、許家窯、下川,陝西的藍田、大荔,河北的虎頭樑、小長樑、東谷坨,河南的小南海,甘肅的環縣,遼寧的廟後山、小孤山,湖北的大冶,四川的漢源、銅梁,雲南的路南、元謀,貴州的觀音洞、硝灰洞、貓貓洞,青海的小柴旦湖等重要舊石器遺址,以及湖北長陽、廣東馬壩、廣西柳江、安徽和縣和巢縣、山東沂源、遼寧金牛山等重要人類化石地點,都是近30年來發現和研究的。今天,北起黑龍江畔,南到西南邊陲的雲貴高原和兩廣,西起青藏高原,東抵黃海之濱,在27個省、市、自治區,都發現了可以歸入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或人工製品。這些地點基本上代表了人類進化和舊石器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通過這些發現,大大提早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的年代上限,獲得了中國古人類進化的系列材料,填補了東北、西北、華南廣大地區舊石器發現的空白,建立起比較完整的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文化年表,在探索中國舊石器文化的傳統和復原中國舊石器時代的生產、生活等方面也邁出了可貴的一步。此外,在利用同位素和古地磁方法配合傳統的地層古生物學方法測定遺址的年代,利用孢粉分析、巖性分析等手段以配合古哺乳動物學來複原古人類的生活環境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中國古人類的生活背景

地球歷史上的更新世和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根據動物群的性質、堆積物的特點和其他環境變化的因素,可以把更新世再劃分為早、中、晚3期。一些學者將早更新世的起迄,定在距今300萬至100萬年,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最早階段;中更新世定在距今100萬至10萬年,相當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後階段;晚更新世定在距今10萬至1萬年,包括了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在中國又以距今4萬年作為晚期的起點。另外一些學者則提出,更新世大約從距今240萬年開始;早、中更新世的界限為距今約73萬年;中、晚更新世的界限為距今約12.8萬年或晚一些。

更新世是地球上氣候發生劇烈變化的時代。北半球的高、中緯度地區以及低緯度地區的一些高山,在這時期出現過大規模的冰川活動。冰川的前進和退縮,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溫暖的間冰期的多次交替,並導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氣候帶的轉移和動、植物的遷徙或絕滅。這些事件對早期人類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因此,許多學者主張採用冰期序列作為更新世分期的主要標準。歐洲的冰川研究基礎較好,早在本世紀初就根據阿爾卑斯山北坡冰磧地層和相應的階地地貌,建立了以多瑙河的支流命名的貢茲、 明德、里斯和維爾姆4個冰期。每兩個冰期之間為間冰期。以後,在貢茲冰期之前又增加了一個多瑙冰期。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建立了可以和阿爾卑斯前3個冰期對比的中國東部冰期序列,依次為鄱陽、 大姑和廬山冰期, 每兩個冰期之間同樣為間冰期。由於中國東部更新世冰川現象不如歐洲的清楚,研究歷史也短,因此目前學術界的看法還很不一致。不過,更新世的氣侯變化是全球性的,中國自然也不例外。

中國的更新世地層儲存和出露狀況較好。在華北,除洞穴堆積外,更新世各個時期都有發育良好的河流和河湖相堆積, 有分佈面積廣、厚度大、 連續時間長的“黃土”。 在華南, 則以廣泛分佈於石灰岩地區的洞穴堆積為特色。這些地層成為中國能夠儲存豐富的人類化石、文化遺物和哺乳動物化石的一個重要的地質條件。而地層和動物群又成為建立中國舊石器文化序列的重要基礎。

從地層和動物群方面看,華北更新世可以分為4個時間單位,依次稱為“泥河灣期”、“公王嶺期”、“周口店期”和“馬蘭黃土期”。泥河灣期相當於早更新世,公王嶺期和周口店期分別相當於中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馬蘭黃土期則相當於晚更新世。

泥河灣期的地層以由礫石、砂、泥灰岩及粘土構成的河湖相堆積為代表。“泥河灣動物群”由長鼻三趾馬、板齒犀、後裂爪獸等典型的第三紀末期的殘餘種屬和象、馬、駱駝、野牛、羊等許多近代哺乳動物的屬組成。其中有許多是北方型的動物,反映一種比較涼爽的疏林草原環境。泥河灣期地層除分佈在橫亙于山西、河北兩省北部的泥河灣盆地外,在黃河中游的汾渭地塹區等地也有出露。迄今為止,已從這個時期的地層中發現了3箇舊石器地點:山西南部的西侯度和位於泥河灣盆地裡的小長樑、東谷坨。埋藏環境表明當時人們是沿著湖濱、河岸活動的。

公王嶺期地層以夾有古土壤的厚層原生黃土(又稱“午城黃土”)為代表,標準地點在陝西省藍田縣公王嶺。從這裡除發現藍田人頭骨化石和石器外,還發現了一個由38種動物組成的“公王嶺動物群”,包含一些第三紀的種屬,如巨劍齒虎、奈王爪獸等,還有較多的更新世種屬,現生種屬僅佔整個動物群的13%。公王嶺動物群中有一批過去未曾在秦嶺以北發現過的南方種類,如大熊貓、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貘、中國爪獸、毛冠鹿和蘇門羚等,它們帶有很濃的南方色彩,這表明當時華北的氣侯比較溫暖、溼潤,至少藍田地區的氣侯具有亞熱帶的特點。公王嶺期的人類活動遺蹟除藍田外,還見於山西南部的匼河等地。從埋藏環境看,當時人們似乎更多地活動於河谷地帶。

周口店期的標準地點是北京人遺址,屬洞穴堆積。這時黃土堆積在華北廣泛形成,地質學上稱為“紅色土”或“離石黃土”。 周口店動物群由近100種哺乳動物組成,可分成3類:首先是泥河灣期殘留的種屬,如劍齒虎、居氏大河狸、三門馬等;其次是真正的更新世種屬,如納瑪象、披毛犀、腫骨大角鹿、中國縞鬣狗、洞熊和楊氏虎等;最後是一些最早出現的現代哺乳動物種,如狼、棕熊和許多小型齧齒類動物。從生態上看,這個動物群所反映的氣侯和地理環境非常複雜,但大部分是溫帶古北界的種類。這表明當時周口店一帶的氣侯總的來說具有溫帶特點,和今日華北接近。不過,其間曾發生過多次冷暖、乾溼的明顯波動,而且氣侯的大陸性程度有逐漸加強的趨勢。

馬蘭黃土期地層以分佈極廣的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和河流的或河湖相的堆積為代表,標準動物群是產自鄂爾多斯高原東南角的河湖相堆積層中的“薩拉烏蘇動物群”。它的重要成員有納瑪象、野驢、普氏野馬、披毛犀、諾氏駝、馬鹿、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和最後斑鬣狗等,多半是適應草原生活的動物,但也有一些喜歡在水邊、林邊生活。從動物群總的特點來看,華北在馬蘭黃土期的氣侯要比前一時期寒冷和乾燥。

更新世期間,東北的氣侯和華北的差別不大。這可以由近年在遼寧和吉林發現的中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得到證明。在遼寧,還發現了與北京人大體同時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表明遼寧地區此時也在早期人類的活動範圍之內。從晚更新世起,東北與華北在氣侯上的差別越來越明顯。這一時期生活在東北的是“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它在成分上與西伯利亞動物群基本相同。像狼、洞熊、猛獁象、普通馬、披毛犀、馬鹿、大角鹿、野牛、原始牛等,從中國東北到西伯利亞以至歐洲,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一動物群擁有薩拉烏蘇動物群所缺少的猛獁象和東北野牛等種屬;森林動物所佔比重也大於華北的動物群。這些差異,表明晚更新世東北的氣候總的說來是比較寒冷和潮溼的。

或許由於緯度較低的緣故,長江以南地區在更新世期間氣侯的變化不如北方顯著。從分佈很廣的石灰岩洞穴或裂隙堆積中發現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從早更新世一直延續到晚更新世。只是根據一些特殊或稀有的種類,才能對“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作進一步的早、中、晚劃分。華南也存在河湖相堆積中的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如早更新世的雲南元謀動物群和晚更新世的四川資陽動物群。元謀動物群反映一種比較涼爽的疏林草原環境,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則反映溫暖溼潤的山林環境。資陽動物群除含有犀牛、 水鹿和劍齒象等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成分外,還包括一般只生活在高寒地區的猛獁象,其性質比較複雜。

在更新世冰期和間冰期氣侯影響下,植被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華北位於寒溫帶、溫帶區域與亞熱帶區域之間,屬過渡地帶,所以受冰期、間冰期氣侯交替變化的影響尤其強烈。孢粉分析的結果表明:從早更新世到晚更新世,這裡至少可以劃分出5個冷期和4個暖期。冷期的年平均氣溫比現今的要低4~7.5℃或更多,而暖期的年平均氣溫比現今的要高。在冷期裡,暗針葉林(雲杉、冷杉林,或雲杉、冷杉、松林,或含雲杉、冷杉、鬆的針葉闊葉混交林)發育,從高山向河谷和平原、從北向南蔓延。但在冷期的極盛階段則代之以適應乾冷氣侯的草原性植被。在暖期裡,盛行鍼葉闊葉混交林或闊葉林。

據研究,公王嶺的藍田人生活在暖期裡,許家窯人生活在冷期裡。北京人的時代延續達50萬年,其間曾發生多次冷暖期的交替變化。

在冰川作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以及新構造運動等因素影響下,中國東部在第四紀以來發生過多次海侵和海退。在晚更新世低海面時期, 海面要比今日低130多米,以致黃海北部大陸架出露,使哺乳動物和人類可以從陸地遷移到沿海的島嶼上去。進入全新世,隨著氣侯逐漸變暖,海平面回升,一些陸地又重新被海水淹沒。

中國古人類和舊石器文化的時間和空間分佈

在中國,發現的人類化石十分豐富。最初發現的北京人、河套人和山頂洞人化石已經為中國的早期人類進化史勾畫出一個大致的輪廓。新中國成立以來,人類化石材料大大增加,逐漸充實了各個進化的環節。現在,中國已擁有代表人類進化各主要階段的標本,其中直立人等階段的材料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早期直立人的化石,已發現的有元謀人、藍田人(公王嶺)和湖北鄖縣的材料;晚期直立人的化石特別豐富,除北京人外,還有和縣人、金牛山人以及在安徽巢縣、山東沂源、河南淅川和南召、湖北鄖西、貴州桐梓、遼寧廟後山等地發現的材料;早期智人的化石有大荔人、許家窯人、丁村人、馬壩人、長陽人以及遼寧喀左等地的材料;晚期智人的化石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資陽人以及遼寧的建平、海城、丹東,甘肅涇川,雲南麗江和臺灣省左鎮等地的材料。目前,中國尚未發現可以確定的南猿化石。過去曾歸入南猿類的湖北建始的 4枚臼齒,現在看來也可能屬於早期直立人。(見彩圖)

發現的舊石器地點比人類化石地點更多,分佈範圍也更廣泛。按時代可以劃分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最早階段、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後階段、舊石器時代中期和舊石器時代晚期4個階段。

舊石器時代早期最早階段的地點目前共發現4處,即山西省南部的西侯度文化遺址、雲南省北部的元謀人遺址以及河北省北部的小長樑和東谷坨舊石器地點。其中,西侯度的年代較早, 經古地磁斷代初步測定, 不晚於距今180萬年。元謀人遺址略晚,古地磁測定為距今170萬年。小長樑和東谷坨,據古地磁測定為距今100萬年左右。從地理分佈上說,元謀人遺址位於中國西南的雲貴高原,海拔約1250米;西侯度位於黃土高原區的河谷地帶,海拔500~520米;小長樑和東谷坨則位於華北平原到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 900多米。它們分佈在從北緯25°13′到40°13′的地區裡。 4個地點都處在古老盆地的邊緣,除西侯度是河流堆積外,其他3個地點都是河湖相堆積。

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後階段的石器地點,也就是北京人時期或比這個時期稍早和稍晚的石器地點,比起前一時期來,在數量上顯著增加,分佈範圍也明顯擴大。藍田人文化和匼河文化應稍早於北京人文化。根據多種同位素方法和古地磁法測定的結果,北京人文化延續的時間為距今70萬至20萬年左右。比北京人文化稍晚的文化,以大荔人文化和許家窯文化為代表,據鈾系法斷代,前者的年代為距今23萬至18萬年,後者為距今12.5萬至10萬年。從地理分佈上說,以在黃河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渭河、汾河流域發現的地點為最集中。

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從地理分佈上說,大體上保持前一階段文化的範圍。在華北,通常將“馬蘭黃土”的底礫層或與此相當的地層視為晚更新世早期,其所含的文化多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就是這一時期文化的代表。但是,關於丁村的時代地質界一直有爭論,有人主張提前至中更新世晚期。

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分佈範圍進一步擴大。在華北地區,這一時期的舊石器地點幾乎遍佈黃土高原,在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也有越來越多的發現。在東北地區則向北延伸至黑龍江流域的漠河(北緯53°20′,東經122°30′)、呼瑪十八站(北緯52°24′05″~25′11″,東經 125°19′56″~29′30″) 和嫩江流域的昂昂溪(北緯47°2′,東經123°53′)等地。舊石器文化還向西擴充套件到青藏高原。在西南和華南,分佈範圍也明顯擴大,突出的例子之一,是在臺灣省發現了這個時期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表明人類由大陸向沿海島嶼的遷移逐步頻繁。

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

根據現有材料,舊石器時代早期最早階段的文化主要以石製品為代表。年代較早的西侯度文化使用錘擊、 砸擊和碰砧3種方法生產石片,體積較小的漏斗狀石核和利用檯面上脊稜為打擊點的石片的存在,表明打片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石器有刮削器和砍斫器,還有一件脫離了地層的三稜大尖狀器,前兩種石器的加工比較簡單。這個遺址還出土了得到化驗證明的燒骨,發掘者認為可能是當時人類的用火遺蹟,但有的學者主張對此應持慎重態度。處在這個階段末期的東谷坨和小長樑,採用錘擊和砸擊兩種方法生產石片,有些錘擊石片又長又薄,表現了較熟練的打片技術。石器包括好幾種類型的刮削器、尖狀器和鑽具等,尺寸都很小,加工技術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石器工藝的進步性質,使得一些學者懷疑這兩個地點的時代是否有那麼古老。總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最早階段的文化,就其內容和石器工藝所達到的水平而言,很難說是最早的人類文化,中國古文化的起點還應回溯到更早的時代。

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後階段,由於發現的材料很豐富,人們對這個時期文化面貌的瞭解比對前一時期的瞭解要全面、深入得多。通過北京人遺址,可知當時的某些人類群體已經有相對穩定的活動區域和相對固定的住地,如北京人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代表了40萬至50萬年的時間間隔。北京人不僅製作各類工具,而且已經具有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他們有能力獵取鹿、野馬等大型動物,打獵在當時的經濟生活中已經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石器工藝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首先表現在對原料的特性有了比較深刻的瞭解並相應採取有效的打製方法。例如,脈石英是周口店附近來源比較豐富的一種原料,但它性脆,用錘擊法很難產生適用的石片。北京人在長期實踐中發明了砸擊法,從而有效地和充分地利用了脈石英,使這種劣質原料的製品成為石製品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次,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打製方法和器形都比較穩定的石器,如三稜大尖狀器、手斧、石球和好幾種刮削器和尖狀器。在後期,如北京人文化的後一階段,還出現了為其他地區同期文化所罕見的進步型別,如雕刻器和石錐等。

不同技術風格的形成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中、後階段文化的顯著特點。有的學者提出,在華北,目前至少可以分出兩個大的文化傳統:一是以大型石器為特徵的“匼河-丁村系”,藍田、匼河、三門峽等遺址都屬於這個傳統;另一是以小型石器為特徵的“周口店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峙峪系”,周口店第1地點、第15地點、大荔、許家窯等遺址都屬於這個傳統。兩個傳統在打製技術和石器型別上各具特色。 “匼河-丁村系”的石器以大型為主,“周口店第1地點-峙峪系”的石器則以小型為主。碰砧法在前者的打片中佔重要地位,而後者則主要採用砸擊法。兩面打製的石器在前者佔有顯著地位,而後者的石器主要是單面加工的。前者石器的基本型別有砍斫器、三稜大尖狀器、手斧和石球等,砍斫器數量最多,但刮削器卻很少。後者石器的基本型別是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和砍斫器,其中刮削器的式樣豐富,數量亦為各類石器之冠,而砍斫器很少。總之,兩個傳統在許多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在東北,發現於遼寧省本溪縣的廟後山的石製品和華北的舊石器文化關係密切。發現於貴州省黔西縣的觀音洞文化是這個時期文化在華南的一個代表。它具有下述主要特徵:大部分石片用錘擊法產生,少數可能用碰砧法產生;大部分石器用石片加工而成,尺寸一般較小;單面打製的石器佔石器的大部分,它們多半有兩個以上的刃緣;刃角偏大,多數在75°以上;石器型別以刮削器為主,兼有端刃刮削器、砍斫器、尖狀器,還有少量石錐、帶凹口刮削器和雕刻器。這些表明觀音洞的石器工藝與北京人的在許多方面相同或相近,但是也有明顯的區別。這種異同反映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在不同地區呈現出複雜化和多樣化的面貌,同樣也說明當時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技術傳統。

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中國舊石器文化進入空前繁榮的發展階段。首先表現於石器工藝的進步。前一時期已經出現的某些技術,如修理檯面技術,在中期的丁村有更多的應用,而在晚期的水洞溝成為生產石片的主要工藝,用這種方法產生的長身石核和長石片在水洞溝文化的石器組合中佔有重要地位。又如加工上的“指墊法”,在中期已見應用,而到了晚期則更加流行。但是,技術上最重大的變化是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典型的細石器工藝,即使用間接打擊法生產細石葉和使用壓制法修理工具或武器。在已知擁有這種工藝的遺址中,山西省南部的下川遺址的年代最早,放射性碳素斷代為距今約23000~16000年。這種典型的細石器工藝可能是在小型石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過,研究者們對此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石器工藝的另一個突出的發展趨勢是型別的多樣化。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許多遺存都擁有各種各樣的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錐、鋸等,個別的還出現了箭頭。這些具有專門用途的工具或武器與發達的打獵經濟相適應。在某些遺存,尤其是以細石器為主的遺存中,用細石葉做成的複合工具十分流行(見峙峪文化、下川文化)。在華北還存在石器工具小型化的趨勢,像薩拉烏蘇、峙峪、小南海、劉家岔等處的石器都具有尺寸小的特點,其中以薩拉烏蘇的最為突出,一般只有2~3釐米長,1~2克重。華南也存在尺寸小的石器,如富林文化,但不如華北普遍。(見彩圖)

在遼寧海城小孤山、周口店山頂洞、四川資陽、寧夏水洞溝、貴州興義貓貓洞和普定穿洞等遺址出土的骨針、魚叉(見彩圖)、骨錐、骨刀和角鏟等,是採用鋸、切、削、磨、鑽等一系列專門工藝精心製作的,它們表明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經掌握了骨、角材料的特性,並採取一套不同於製作石器的工藝。這個時期的一些遺址,如周口店山頂洞和海城小孤山,還出土了用獸牙、鳥類肢骨、貝殼、小礫石等原料製作的裝飾品,反映了先進的工藝水平和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

不同技術風格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呈現出複雜的發展情況。遍佈華北的許多地點,如蒙古高原的薩拉烏蘇、黃土高原的劉家岔和禹門口、華北平原的小南海(見小南海文化)、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的峙峪,位於東北大興安嶺山脈東南邊緣的鴿子洞(見鴿子洞遺址)和西八間房、長白山脈西南邊緣的小孤山、東北平原北部的昂昂溪,以及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富林等地點的石器製品,都和華北小型石器傳統有密切的關係。而在秦嶺南坡的漢水流域和華南邊陲百色盆地的右江兩岸發現的石器製品,風格上卻同以丁村文化為代表的大型石器傳統比較接近。另外,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還出現了一些和上述傳統不大一樣的文化。突出的例子之一是蒙古高原上的水洞溝文化。這個文化與西歐舊石器時代的莫斯特文化、奧瑞納文化有不少相似的成分,如修理檯面的長身石核、盤狀石核、長石片、三角形石片,以及用三角形石片製成的莫斯特型別的半月型刮削器和用長石片加工的端刮器等。它們的大小以中型為主。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分佈在黃土高原的下川文化和薛關文化,它們擁有用間接打擊法生產石片和用壓制法修理石器的典型細石器工藝。上述文化的來龍去脈目前還不太清楚。但它們的出現,可以說明華北舊石器時代文化在中期以後的多樣化趨勢。

在華南,舊石器時代中期和晚期文化的區域性特點比起前一時期似乎有所加強。有的研究者將這裡的舊石器文化劃分為富林、銅梁、貓貓洞、百色盆地、元謀-宜良(路南)等幾個區域性文化,認為這種分異的形成可能與地理環境和氏族的形成有關。這些文化中,與觀音洞文化保持密切關係的銅梁文化(見銅梁舊石器地點),擁有製作精美的骨、角器和“銳稜砸擊法”石片;貓貓洞舊石器地點的石器,則主要由石片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它們都是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小型石器為特色的富林文化和以大型石器為特色的百色盆地的石器製品則分別同華北的兩大舊石器文化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絡。上述情況表明,華南這一時期的舊石器文化,既具地區特點,同時與華北的舊石器文化保持一定的聯絡。

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中國的舊石器時代考古,今天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體系。幅員遼闊的國土,豐富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使中國日益成為世界上研究人類起源、進化及遠古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當前,中國舊石器考古面臨著許多重要的課題:

(1)在華北,雖已初步建立起舊石器文化發展的序列,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建立在更加堅實的器物型別學、地質學、古生物學和年代測定技術的基礎之上。華南和東北地區,需要在發現更多材料的基礎上,建立起本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序列。近年發現的材料證明,中國西部廣大地區也是早期人類活動的舞臺,加快填補這裡的空白,應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另外,在中國尋找更古老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也是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要內容。

(2)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境內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非常複雜的面貌。對諸如華北舊石器時代兩個文化傳統的問題,舊石器時代中期、晚期華北出現更加複雜的文化型別的問題,華南舊石器文化的地區特色、地方型別問題,以及華南、東北、青藏地區與華北的文化聯絡問題,等等,都需要作進一步探索,以弄清各種文化傳統和文化型別的區分,它們各自的來龍去脈,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和聯絡。

(3)東北亞、北美和東南亞,在早期人類進化和文化發展上與中國大陸存在著密切的關係,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承認。然而,在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特徵,中國以至東亞、南亞的舊石器時代文化與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歐、非、西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對比諸問題上,學術界的意見還很不一致。一些西方學者曾把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歸入“砍斫器文化傳統”,與歐、非的“手斧文化傳統”加以區分。這種歸類看來過於簡單,不符合像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等許多舊石器時代早期石器文化的性質。又有人一度曾把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概括為“石片石器文化傳統”,與西方的手斧文化傳統相區分。但事實上歐洲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便已出現了石片石器文化(見克拉克當文化),而中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也並不十分單純。因此,有必要加強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對比研究,總結出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特點。對上述問題研究的深入展開,將有助於解決世界不同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相互關係問題。

(4)加強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復原早期人類的生活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參考書目

步達生等:《中國原人史要》,1933。

裴文中: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中國人類化石的發現與研究》,科學出版社,1955。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78。

賈蘭坡:中國的舊石器時代,《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中譯本)198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