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訪古記

[拼音]:Wang Shouren

中國明代哲學家,心學唯心主義集大成者。字伯安,號陽明,浙江餘姚人。

生平活動

王守仁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11歲前在祖父王倫培養下成長。後隨父親王華到北京任所,一度熱心騎射,繼又研習兵法。18歲時在回餘姚的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1422~1491),婁諒向他介紹了朱熹的格物說和聖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啟發。21歲中鄉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於工部,後又擔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劉瑾弄權,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被劉瑾廷杖,後繫獄,不久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三年時他發生重要的思想轉變,以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於是背棄朱熹向外窮理的格物致知說,並在當地建立龍岡書院。貴州提學副使席書聘其主講貴陽文明書院,他在此首次演講知行合一說。劉瑾伏誅後,他歷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文選清吏司員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職,後升任南京太僕寺少卿,與弟子徐愛等人講述他的大學格物新說與知行合一說。後經徐愛記錄整理,成為《傳習錄》,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馬政,講學規模漸大,一度強調靜坐,要求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贛僉都御史,奉命鎮壓贛南農民起義。在軍事鎮壓取得成功後,強調思想統治,重視教化,提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思想,使贛南的統治秩序得到恢復。這期間他在贛縣修建濂溪書院,刻印古本《大學》,印發《朱子晚年定論》、其弟子薛侃出版了《傳習錄》。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討伐寧王宸濠在南昌發動的叛亂。僅用35日即生擒宸濠。事遂,奉敕兼巡撫江西。他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了經驗,提出“致良知”的學術宗旨,認為這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若信得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明世宗繼位後,他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此時王守仁因遭到反對派的攻擊、排擠,疏乞歸省,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過著退隱生活。其間他續刻增訂《傳習錄》,修建稽山書院,其弟子建立陽明書院。他的“拔本塞源論”和一系列重要書信及《傳習錄》下冊,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弟子還為他刻印《陽明先生文錄》及《居夷集》等。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鎮壓廣西少數民族起義,得逞後,為加強思想統治,王守仁興辦南寧書院,建立思田學校,推行儒學。在他出徵廣西之前,錄下了全面闡述他哲學思想的《大學問》。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上疏請求回鄉養病,翌年初卒於迴歸途中的江西南安。

哲學思想

王守仁在許多重要觀點上都與朱熹對立。朱熹將《大學》一書分為經傳,並補寫格物致知傳;王守仁則認為原無經傳可分,更無經傳可補。朱熹重視“格物致知”,把它置於“誠意”之先;王守仁則認為格致本於誠意,以誠意為主。朱熹將心與理析而為二,把知與行分離開來;王守仁則主張心與理一,知與行合。朱熹以格物為窮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對經典的一字一句細心理會;王守仁則認為朱熹這種方法是務外遺內、博而寡要,他以格物為正心,要求發揮良知的作用,以良知為評判事理的標準和解釋經典的根據。他們雖然都反對佛老的虛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認為朱熹的思想瑣屑支離,不足以駁倒佛老管商。王守仁的思想與陸九淵接近。他們都在根本觀點上強調心與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簡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並非直接繼承於陸九淵。他的格物致知說、知行合一說和致良知說,不但與朱熹的思想相對立,也與陸九淵的學說不同。王守仁接受了陸九淵的心即理說,完成了一個心學體系。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認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外無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王守仁認為,心的“靈明”便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如果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它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它低?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它吉凶?萬事萬物皆是如此。因此,沒有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萬物。離開天地萬物,也就沒有我的靈明。王守仁認為物就是事,譬如意在事親,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事君,事君便是一物。因此,物不在心外。他強調主觀意識的能動性,卻混淆了主體同客體、意識和存在的界限,取消了二者的對立,進而顛倒了二者的關係。

王守仁心學的特點是他的“良知說”。他認為,人心之靈明就是良知,良知即是天理,故不可在良知之外求天理。他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錄”,“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生,真是與物無對”。天地萬物皆從良知中產生。沒有我的良知,便沒有天地萬物,但良知為人心之所固有。他又說,良知是“天淵”,是天地萬物發育流行的根源,因此,良知又稱為“太虛”。天地萬物在太虛中發育流行,就是在良知中發育流行,而不在良知之外。

王守仁所謂良知,實際上是主觀的道德意識,它既是是非標準,又是善惡標準,即真理和道德標準。他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這種是非善惡之心人人皆有,聖愚皆同,本來圓滿,原無欠缺,不須假借。聖人不會多一些,常人不會少一些,因此,人人都可成為聖人。既然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為衡量是非善惡的唯一標準,故不必求之於聖人,亦不必求之於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準則,便是你的明師”。一切是非善惡,良知自會知道。它就在你的心中,如果求之於心而非,“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如果求之於心而是,“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王守仁的良知說,雖是一種先驗論,但它打破了聖人同凡人的界限,在客觀上具有動搖儒家權威的作用。

王守仁又提出良知無善無惡的思想,認為良知是超出善惡之上的絕對至善,是超出是非之上的絕對真理。善與惡對,是與非對,這都是相對的,但良知是絕對的,因此他稱之為“至善”或“無善無惡”。他晚年提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的“四句教”作為立言宗旨,表現了王守仁思想的內在矛盾,引起了王門後學的爭論和分裂。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評價與作用

黃宗羲認為王守仁學術思想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始氾濫於辭章,繼出入於佛老,最後歸本於孔孟,建立了知行合一說。黃宗羲又將成熟以後的王守仁學問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盡去枝葉,一意本原,即以心為本除去格物致知等向外工夫,其方法是默坐澄心,收斂此心;其次是江西平定宸濠以後“專提致良知三字”,認為良知即是心之本體,故不必專以默坐澄心為目的,良知自能收斂,自能發散;最後是退隱在故鄉的晚年,思想完全成熟,時時知是知非,時時無是無非,開口即得本心。

王守仁哲學力圖糾正宋明以來程朱理學煩瑣與僵化的流弊,他洞察到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將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簡易的哲學基礎上,使人人可行。他的思想流行達 150年之久,形成了陽明學派。但王守仁忽略客觀的知識,只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在道德規範的形成上,又忽略了歷史條件的決定作用。他有些弟子更產生了“虛玄而蕩,情識而肆”的弊病,即任性廢學,一切解脫。一些學者把這些流弊視為明朝滅亡的原因。

王守仁思想中包含著某些促進思想解放的因素,為中國近代康有為和梁啟超所注意,受到熊十力的推崇。王守仁的哲學思想在明中葉以後傳到日本,併成為顯學,後來影響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思想界,對日本的革新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