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蘇區反圍剿
[拼音]:kangtata
[英文]:cantata
一種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包括獨唱、重唱及合唱,由管絃樂隊伴奏。內容以歌頌或抒情為主,各樂章具有一定的連貫性。cantata一詞源出義大利語cantare,原意為歌唱,17世紀初期,用以指人聲演唱的聲樂曲,以別於當時泛指一切器樂曲的奏鳴曲。
1620年義大利作曲家A.格蘭迪在其獨唱用的《康塔塔與詠歎調》中,首先運用此名以稱呼他所作的與文藝復興時期單音音樂一脈相承的獨唱曲。17世紀40年代起,在格蘭迪的基礎上迅速形成了獨唱康塔塔的體裁,成為由幹朗誦調和返始詠歎調交替構成的 4個樂章的敘事性世俗獨唱套曲,通常用美聲唱法演唱,由哈普西科德或再加一件絃樂器伴奏。此後,經G.卡里西米、A.斯特拉代拉、G.羅西尼、M.A.切斯蒂及A.斯卡拉蒂等人的努力,又促使這一體裁從抒情性的獨唱曲逐漸演變為接近於小型室內歌劇或相當於歌劇中一場的規模,並從室內型別向合唱型別過渡。
17世紀中葉獨唱康塔塔由義大利傳入德國後,一方面是以解釋《聖經》經文的抒情詩為歌詞的教堂康塔塔,在新教教會的支援下得以盛行;另一方面是世俗康塔塔的崛起和發展。其中,眾讚歌的被廣泛運用是德國教堂康塔塔的特色之一。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200餘部教堂康塔塔,對康塔塔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的教堂康塔塔,多由復調織體的合唱開始,繼之以朗誦調和詠歎調的交替,在主調風格的眾讚歌合唱聲中結束。
康塔塔在近現代仍盛行不衰。著名的作品有:B.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С.С.普羅科菲耶夫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Ю.А.沙波林的《在庫里科夫戰場上》、B.布里頓的《聖尼古拉康塔塔》、I.F.斯特拉文斯基的《康塔塔》、A.奧涅格的《聖誕康塔塔》、R.沃恩·威廉斯的《今日》等。
中國作曲家黃自作於20世紀30年代的《長恨歌》,實為康塔塔,當時作者把cantata一詞譯為清唱劇。康塔塔與中國的大合唱體裁特點十分相近,因而康塔塔在中國曾被譯為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