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子

[拼音]:Baima Si

[英文]:White Horse Temple

佛教傳入中國後營建的第一所寺院。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東12公里、東漢都城洛陽西側 1.5公里處。據《後漢書》、《水經注》、《洛陽伽藍記》等記載,寺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歷史上白馬寺多次毀而復建。現存建築是明代嘉靖年間擴建時的規模。清代以後多次修葺。佔地面積約 4萬平方米。它是中國早期佛教的傳播活動中心。漢魏以後,中國佛教派系繁多,但都一致公認白馬寺獨特的歷史地位,尊稱為“祖庭”和“釋源”,對亞洲一些國家也有很大影響。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平面呈長方形,南向。南北長 239.5米,東西寬135.5米。沿中軸線主要建築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及毗盧閣。兩側有門頭室、六祖堂、祖堂客室、禪堂及方丈院等。共有房屋百餘間。山門為牌坊式石砌券門三間,灰瓦歇山頂。天王殿與大佛殿均為單簷歇山式建築,大小相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後有門,四周有回道。大佛殿的後壁和兩山皆用梯形青石、梯形青磚和大青磚鑲砌,這種做法在其他地方很少見。梯形青石磚大小略同,每塊高約46釐米,上寬約29釐米,下寬約35釐米。大雄殿原為寺內最大的一座建築,歇山頂,後代修葺時改作懸山頂,殿的面積縮小了,也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廣 19.95米,進深 11.07米,前有月臺。在殿內地面發現一個唐代覆缽式石柱礎,推測此殿可能是唐代大殿的位置所在。寺內最大的一組建築是清涼臺及毗盧閣。漢代以來均為藏經之所。臺高約6米,長43米,寬33米。四周磚砌,臺下券洞。砌法及券石上匠人題字均具東漢作風。臺上毗盧閣為重簷歇山,面闊五間,廣17米,進深三間,寬11米。綵棚朱柱,具有鮮明的東方建築特色。閣前左右各有三開間的配殿。臺周圍有幾組小型建築,構成幾所幽雅的小庭院。白馬寺建築以中軸線五重斗栱式樓閣建築為主,配合兩側的廊廡式廂房附屬建築,佈局規整,左右對稱,主次分明,表明了中國古代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寺內有宋代以後碑石几十通。大佛殿前和西側還有唐代和宋代石經幢各 1座。

寺東南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建造的齊雲塔,也稱釋迦舍利塔,密簷式磚塔,底長寬各 7.8米,高約25米。下面為二層須彌座。塔身13層,每層磚砌出簷,微具線,尚存唐塔遺風,由下而上,外形略呈拋物線形。自第五層以上,塔身收殺,使塔身上部更為圓和,呈現穩健玲瓏的形象,在古塔中獨具特點。

白馬寺於 1952、1957、1971~1975 年多次維修。1972年洛陽市成立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1983年歸宗教部門使用。

參考文章

白馬寺(洛陽)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白馬寺(互助縣)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湖北省江陵縣白馬寺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中國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宗教白馬寺名稱的由來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