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221)

[拼音]:Gong Xian Tangdai yaozhi

隋、唐時期北方窯址。位於河南省鞏縣。始燒於隋而盛於唐。隋代生產青瓷,規模較小。唐代盛燒白瓷及三彩陶器,還生產少量絞胎器物。1957年故宮博物院進行調查,在小黃冶、鐵匠爐村及白河鄉 3地發現了窯址。1972~198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故宮博物院又多次調查,發現了大量的三彩器物及陶範。據《元和郡縣誌》、《新唐書》記載,當時河南府鞏縣貢白瓷。在西安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白瓷中,就可能有鞏縣窯的產品。在洛陽附近至今僅發現鞏縣窯燒製三彩陶器,因而推測洛陽唐墓出土的三彩器,有些也應是鞏縣窯的產品。鞏縣窯的發現,對於研究盛唐時期陶瓷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白瓷在小黃冶、鐵匠爐村及白河鄉 3處窯址發現很多,以碗片為主,能復原的有11種。碗身多較淺,胎較厚;口外緣有的凸起圓形邊飾及四出口;底有環形圈足、玉璧形底及平底 3種;碗外凸起一週弦紋;內底因疊燒留有 3個條狀支痕。此外,還有數量不多的盤、杯、罐、壺、枕等。窯具有漏斗狀匣缽、圓形墊餅等。

三彩陶器以小黃冶、大黃冶2處為多,有三彩、兩彩及單色釉之分。三彩以黃綠白3色最為常見,也有黃藍白3色或3種以上色彩的。兩彩者有黃釉綠彩、白釉藍彩和白釉綠彩幾種。單色釉有黃釉、綠釉和藍釉。三彩器物分器皿及雕塑兩類,器皿有罐、瓶、盆、樽、壺、燭臺、爐及枕;雕塑均為小件,有立俑、騎士俑、騎駝俑、抱嬰俑、抱獅俑和駱駝等;兩彩器物有白釉藍彩罐與弦紋碗;單色釉器物有碗、盆、水注、瓶、罐、高足盤等。窯具僅發現有淌釉的三叉形支具。另外出土有帶印花的素燒坯,說明唐三彩是採用兩次燒成法燒製的。還發現多種製作陶塑動物、器皿的小型陶範。

絞胎器也有少量發現,均為長方形小枕殘件。枕面用褐白兩色瓷土相間排列,經過巧妙加工後成為一組組鑲嵌在枕面上的團花。從殘片的斷面可看出,絞胎只佔枕面厚度的三分之一,其餘為白胎,這不但可節省用料,而且說明絞胎的製作非常費工,難度較大。傳世唐代絞胎瓷枕較多,有的底部刻有“裴家花枕”和“杜家花枕”字銘,可知花枕是這類絞胎枕的特有名稱,鞏縣窯可能是燒造花枕的重要地點。(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