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澤雷克冢墓

[拼音]:yangjiajiang yanyi

傳統書目。影響較大的一部章回小說。作者佚名。書成於明代中葉。有人認為可能是明嘉靖時福建建陽熊大木編纂。現存最早刊本有兩種:一種是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刊行的《新編全像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簡稱《楊家府演義》,共8卷,58折;另一種是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刊行的《新刊出像補訂採史鑑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簡稱《北宋志傳》,共10卷,50回。兩種刊本主要內容基本相同,現在流行的《楊家將演義》,就是根據《北宋志傳》刊本校訂翻印的。楊家將故事很早就流傳於民間。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就記載著“(楊繼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巷野豎,皆能道之。”可見當時楊家將故事已經家喻戶曉。歷代的民間藝人在傳說的基礎上,創作了大量的民間說唱文學。據文獻記載:南宋臨安(今杭州)瓦舍勾欄裡,就有說話人演述《楊令公》、《五郎為僧》的平話;在金院本中,也有《打王樞密爨》的記載;元雜劇中有《昊天塔孟良盜骨》、《謝金吾詐拆清風樓》等雜劇。《楊家將演義》就是由明代文人將有關楊家將的話本、雜劇和口頭傳說蒐集起來,參照歷史文獻整理改編而成。

《楊家將演義》集中描寫了楊家將老少四代,前仆後繼英勇抗擊外族侵略的事蹟,是一部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作品。儘管作品中的人物刻畫、情節安排,還不夠細膩嚴謹,但是它卻儲存了人民群眾在說話伎藝和民間傳說中所創造的英雄形象,如把三關上將嶽勝、孟良,寫成“引部反上太行”去“稱王稱帝”;把楊懷玉寫成“將黑灰擦臉,扮作強人”殺死奸相張茂全家,然後舉家奔上太行山,抗旨不回汴梁為官。更突出的是把以佘令婆、穆桂英為代表的楊門女將,寫成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躍馬橫刀、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的巾幗英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塑造出這樣一批不尋常的婦女形象,是難能可貴的。在語言運用上,也保留了民間說話伎藝的通俗樸素、生動粗獷的特色。從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由話本過渡到演義小說的最早雛形。

《楊家將演義》作為封建社會的產物,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封建糟粕。它的愛國主義經常與忠君思想互為表裡;對少數民族的態度,存在著大漢族主義的色彩;在若干章回中,迷信的描寫也過多。儘管如此,這部小說仍不失為一部愛國主義的好作品。《楊家將演義》對中國各種文藝形式都有很大影響,在曲藝節目中也為很多曲種普遍說唱,特別是北方評書、鼓書說唱《楊家將》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基本情節都與此書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