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九姓

[拼音]:shehui jingji xingtai

[英文]:economic formation of society

人類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佔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這一概念有時與社會經濟結構通用,但其含義更廣泛。這一概念也指人類歷史上以一定的社會生產關係總和為基礎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有機地結合構成的社會總體,即社會制度。

社會經濟形態還指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因為只有把一定歷史階段上佔據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歸結於生產力發展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成是自然歷史過程。

概念的核心

社會經濟形態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上佔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劃出經濟領域來,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出生產關係來,並發現它是決定其餘一切社會關係的基本的關係。這樣,就從人們在經濟的、政治的、思想的領域中結成的各種社會關係中找出了本質的聯絡。從而使人們能夠在紛亂多樣和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中分清主要的現象和次要的現象,並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劃分不同社會形態的完全客觀的標準。通過對一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的分析,來辨識不同國家的各種社會關係,使人們有可能把一般自然科學的重複律應用到社會關係上來,即可以從生產關係中找出重複性和常規性。從而可以把某些不同國家的制度概括為一個基本概念:社會經濟形態或社會形態。在這樣的概括的基礎上,人們才有可能不停留於單純地記載社會現象,收集素材,才有可能避免從主觀臆想和理想的觀點出發看待社會現象,從而就有可能科學地分析社會現象。例如,當代西歐、北美、日本等國的具體制度各有特點,但依據它們的生產關係總和中質的共同性,它們都屬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從它們的經濟運動過程中,可以找到相同的不斷重複的現象和共有的常規性,也就可以探索到這種社會經濟形態的一般規律。

演變過程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結合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進行考察,馬克思主義者確定了人類歷史經歷了五種基本的社會經濟形態:原始公社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原始公社制是人類最早的、尚未出現剝削和階級的社會經濟形態,人類社會都無例外地經歷了這一歷史階段。在原始公社制社會經濟形態瓦解的過程中,人類社會便向有階級對抗的經濟形態過渡。在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史學家中,對於馬克思提出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存在著不同的理解:亞細亞生產方式是不是原始公社生產方式存在著爭論;原始公社瓦解後的早期社會經濟形態,除了奴隸制生產方式和封建制生產方式以外,是否還存在過特殊的亞細亞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經濟形態,也存在著爭論。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後一個階級對抗的社會經濟形態。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在同一種經濟結構中,在生產關係的基本性質不變的情況下,根據經濟結構的某些部分質變的新特徵,同一社會經濟形態也就區分為不同發展階段。

一致性和多樣性

社會經濟形態學說是馬克思主義闡明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把鑰匙,它闡明瞭各個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本身和這些社會經濟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但是,社會經濟形態學說在闡明這種一致性的同時,蘊含著對於各個社會經濟形態及其互相更替的變異和多樣性的思想。必須從一般和特殊的統一、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來理解社會經濟形態學說。從原始公社的社會經濟形態開始,經歷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最後為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形態所代替,這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主線。在全世界各民族的發展中,這根主線是很明顯的,但與主線並存的還有各種變異和多樣性,表現在:

(1)不是每個民族或每個國家都必定依次經歷上述前四個社會經濟形態達到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形態;

(2)每種社會經濟形態都可以有變異和差別,如中國的封建社會經濟形態與西歐的封建社會經濟形態就有很大的差別;

(3)在不同的民族或國家,由一種社會經濟形態轉變為另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有不同的轉變形式,如中國從封建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就經歷了包含有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這兩種過渡的形式。人類歷史發展中的變異和多樣性主要是由於以下兩個交叉地發生作用的原因:

(1)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傢俱有不同的具體條件。

(2)世界歷史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在資本主義產生以前,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都是自給自足的經濟佔統治地位,商品生產只在少數地區有微弱的發展,相互之間經濟交往很少。除了發生大規模的民族侵略、戰爭和遷移,使得各民族的發展過程受到外來影響以外,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大都是在自己的具體條件下遵循歷史演進的主線而發展。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平衡主要是由各個民族不同的具體條件造成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迅猛地發展了商品生產,開拓了世界市場,使各個國家的生產和消費日益成為世界性的。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極其便利,資產階級迫使一切民族甚至最不開化的民族都捲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強烈影響或直接統治下。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各個民族原來按著歷史演進主線發展的行程,在一些國家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封建制、奴隸制、甚至原始公社制生產方式並存的情況,出現了新的過渡經濟形式。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就成為中國從封建制經濟形態轉變為包含有不發達的資本主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的最重要的原因。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誕生了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當前世界並存著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使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程序又出現了新的局面。還會出現新的過渡的經濟形式。但不論出現多少變異和多樣性,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仍是必然地貫串著一根主線,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必將在全世界範圍內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

從19世紀到現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史學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劃分人類歷史發展時期的概念,這些概念都只是抓住歷史發展中某一個側面的表象作為劃分不同歷史時期的標準。他們不瞭解或是反對生產關係的總和是社會型別不同的決定性標誌,從而不可能揭示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本質聯絡和必然趨勢。只有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經濟形態的學說闡明瞭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聯絡和前途,給世界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指明瞭美好的共產主義最終實現的歷史必然性。

參考書目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卷,第1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第1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第3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第1編,《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1章第1、2節,《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