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選修《武昌九曲亭記》教案

語文版選修《武昌九曲亭記》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版選修《武昌九曲亭記》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總說

  本文兼具汪洋之勢、淡泊之情與秀傑之氣,融景緻美、情趣美與理趣美味一體,堪稱美文。此外,行文的流暢,語言的生動,駢句與散句自然錯落,使本文具有一定得藝術魅力。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體會到這些特點。

  教學目標

  二、知識目標

  1、學習課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能夠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

  2、鑑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瞭解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瞭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的積極意義。

  三、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深入鑑賞能力。

  四、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勇於面對坎坷,笑對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重點、難點

  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瞭解作者在賞景得樂之後暗含的有磊落胸懷和灑脫風度。曠達樂觀情懷是理解鑑賞上的難點。

  解決辦法:

  1、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活動設計: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後重點探究一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第二、三段,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如是說。“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王安石在遊褒禪山之後有如此感悟。那麼,蘇軾、蘇轍兩兄弟在建亭賞景之中又有什麼所得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轍為我們創設的九曲勝境,賞景,探情,尋理。

  二、作者及題解

  1、由學生介紹所瞭解的蘇軾兄弟以及和本文相關的只是資訊。

  2、教師補充相關資料資訊。

  蘇轍(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是蘇洵之子,蘇軾之弟。十九歲與蘇軾同登進士第。仁宗時,為商州軍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時,為王安石屬官,因反對新法,調任他職。後因蘇軾詩罪株連,謫遷筠州監鹽酒稅。哲宗至徽宗時,仕途幾經起落,最後以太中大夫退職,住在許(今河南許昌),自號潁濱遺老。死後追贈端明殿學士,諡號“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篇作於元豐五年(1082)。當時作者貶謫筠州,蘇軾貶謫黃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們都並不消沉。蘇軾貶居黃州的第三個年頭,在三國東吳遺蹟的廢九曲亭舊址上,重建此亭,落成之後,請蘇轍寫亭記。此文即為蘇轍為紀念其兄重建武昌九曲亭而作。

  三、整體初讀

  (一)結合註釋解說文題。

  (二)朗讀課文,概括課文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2、教師範讀課文。

  3、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概括出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寫蘇軾有武昌諸山之景與賞景之樂。

  第二段:敘述重建九曲亭的經過。

  第三段:追憶少時作者隨蘇軾遊山玩水的情景,表明自尊自信自適的高風亮節。

  (三)教師提問,學生討論: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用文中的話回答。

  明確:無愧於中,無責於外。

  四、疏通並理解課文第一段

  (一)學生對照註釋,試翻譯。

  (二)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1、主要詞句

  遷:調任官職,這裡為左遷。廬:居住。

  陂陀:傾斜不平的樣子。亂流:橫渡江水。

  窮:尋求到盡頭。幅巾:裹著幅巾。

  適:順應。以此:因此。

  (三)探究第一段文意

  1、第一段描繪了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明確:

  作者描繪了一幅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的山行圖。作者以簡略的筆墨表現了西山的獨特風光:山峰連綿起伏、峻峭幽深;松櫪滿山遍野、遮天蔽日;佛寺寶剎至清至靜、遠隔塵世;二三子“幅巾應笑,相攜徜徉”既是賞景又是風景。自然因人而增勝,人因自然而怡情。

  2、作者描繪這種景觀的'用意何在?

  明確:

  透過寫西山之景和遊西山之趣。營造了一種和諧美好的氛圍,寄寓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同時也為下文表達對人生的感悟作鋪墊。

  五、小結

  1、文言詞語

  2、賞析景物

  第二課時

  一、匯入

  這一節課我們將近距離接觸九曲亭,看看蘇子如此傾心的小亭到底有何可愛之處。

  二、疏通並理解課文第二、三段

  (一)學生對照註釋,試翻譯。

  (二)師生共同疏通,落實文句翻譯。

  1、主要詞句

  適:去往效:顯示,呈現。

  席眾客:坐得下,容得下。睥睨:斜著眼睛看。

  陳:陳列,陳設。厭:滿足

  責:責備。勝:優美的景緻。

  (三)探究第二段文意

  1、子瞻在西山廢亭“睥睨終日”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

  (1)此處有地勢之利:“羊腸九曲而獲少平,遊者者至此必息”,供遊者休息。

  (2)此處可得賞景之樂:可“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就此賞景,子瞻自得其樂。

  (3)此處有廢亭,有樹百圍,不可加以斧斤,難以修亭,子瞻心存遺憾,“睥睨”既有賞景之喜,又含建亭之心。

  2、試賞析本段景物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明確:

  妙用動詞,“倚”、“蔭”、“俯視”、“仰瞻”、“旁矚”等動詞的運用,既引出了美妙的景緻,又使景物之中飽含了人的情趣。“倚”的閒適灑脫,“蔭”的愜意舒適,“俯視”的居高傲氣,“仰瞻”的凝神斂氣,“旁矚”的遊目騁懷,“笑”的自信瀟灑,所有景物都為“我”所用,體現了景中之“我”的人情美,此段景物可稱“有我之境”。主人公的形象與情致完美地融合在景物之中,又為下文表達“適意為悅”之情做鋪。

  (四)探究第三段文意

  1、聯絡本文寫作背景及回憶少回憶,體味“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

  少年輕狂,翩然獨往山水之中,以至見者以為仙人。然而少年已逝,時過境遷,命途多舛,只能灑脫。作品難免也沾染了一些虛無主義的色彩,但這對作品的質美並沒有任何不良影響,反而使本文的情致顯得更真純。這種快樂是雜有煩惱的,或者說蘇軾兄弟是用這種快樂來征服煩惱的。消除內心迷惘的不僅僅是外物,而更重要的是內心“無愧於中,無責於外”的人生態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胸懷,他們才能真正如赤子一般的面對自然,尋找快樂,解讀人生,詮釋自我。

  三、結合文意,深入鑑賞

  1、結合全文,試分析子瞻之“樂”的內涵。

  明確:

  (1)遊山玩水,建亭賞景,有賞心悅目之樂;

  (2)寄情山水,忘卻煩惱,有怡然自適之樂;

  (3)無愧於中,無責於外,有超然灑脫之樂。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可適當展開。)

  3、試分析本文的寫作特點。

  ⑴文章巧用雙線結構。描寫蘇軾遊山建亭行動與讚美蘇軾“適意為悅”的情懷相輔相成,而以後者為主線。每段結末之句前後呼應,使文章脈絡清楚,結構清晰。

  ⑵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融為一爐,景緻美、人情美、哲理美渾然一體。

  ⑶句式運用上,長短相間,整散結合,嚴整之中有富於變化,增強了文章的音韻美。

  (學生就其中一點做出分析即可,教師要從旁引導輔助。)

  四、作業

  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以“樂在其中”為題寫一篇500字的小作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