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拼音]:Du pengcheng
現代小說家。曾用名司馬君。1921年農曆 3月28日生於陝西韓城縣蘇村的一個貧農家庭。自幼喪父,跟隨母親艱難度日。少年時代進過基督教會辦的孤兒院和教會學校,當過店鋪學徒,顛沛流離,生活極不安定。1935至1937年間,他到離家二、三裡遠的一個鄉村學校半工半讀,在進步教師影響下,接觸了《吶喊》、《少年飄泊者》、《家》等新文學作品。抗日戰爭開始,他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接著,到韓城縣一個抗日革命團體“少年書報社”當送報工,這使他有機會閱讀馬列主義著作、社會科學書籍和進步文學作品。1938年6月奔赴延安,先後在八路軍隨營學校(抗日軍政大學分校)、魯迅師範學校和延安大學學習,後到農村和工廠從事實際工作,並參加了整風和大生產運動。杜鵬程1947年到西北野戰軍任新華社隨軍記者,轉戰大西北。直至進軍帕米爾高原,經歷了人民解放戰爭西北戰場的全過程。在這期間,他閱讀了不少中外軍事著作和指導我軍戰鬥的重要檔案以及一些描寫戰鬥生活的中外作品,寫了幾十萬字以戰爭生活為題材的訊息、通訊、散文、報告、劇本等,其中有的刊登在《邊區群眾報》、《晉綏日報》和《群眾文藝》等報刊上。1949年底,他在新疆南部參加追剿殘敵戰鬥的同時,開始著手撰寫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歷時5年,九易其稿,於1954年出版。作品以周大勇及其連隊活動為中心,生動地刻畫了炊事員、戰士、連、營、團、旅、縱隊各級幹部,一直到彭德懷副總司令的英雄群像,真實地再現了人民解放軍在著名的延安保衛戰中英雄頑強,靈活機動,終於挫敗了在數量上10倍於我的敵軍瘋狂進犯的動人情景,展示瞭解放戰爭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迅速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的歷史程序。彭德懷形象在作品中出現,是現代文學表現人民軍隊高階將領、革命領袖人物所作的第一次大膽而又成功的嘗試。1954年,杜鵬程到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從事專業文學創作,他深入到工地、工廠以及農村生活,又寫了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1958)以及收在散文集《速寫集》(1960)中、短篇小說集《光輝的里程》(1977)中的一批優秀作品。他敢於揭示現實生活中重大而又尖銳的矛盾鬥爭,表現社會主義建設的艱鉅性和複雜性,鞭撻個人主義者和剝削階級的種種腐朽思想,歌頌那些用寬闊、堅實的肩膀支撐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知識分子和幹部。杜鵬程小說創作的筆調粗獷雄壯,恣睢汪洋、氣勢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