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法
[拼音]:Fu'ertai
[英文]:Voltaire (1694~1778)
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本名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生於巴黎一個公證人家庭。在耶穌會學校受中學教育。畢業後與貴族子弟交遊。由於寫詩諷刺權貴,曾兩次入獄。1726至1729年避居英國,潛心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哲學和文藝,回國後發表《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1734),宣揚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的成就,抨擊法國的專制政體。書簡出版後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愛特萊夫人在西雷村的莊園,隱居15年。這期間他一度被宮廷任命為史官,1746年並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伏爾泰抱著對開明君主的幻想,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請,於1750年來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卻把他當文學侍從看待。這一時期他接近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為《百科全書》撰稿,文稿後來收入他的《哲學詞典》(1764)一書。1753年離開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莊園,與歐洲各國人士保持頻繁的通訊聯絡,並且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撰寫大量小冊子,揭露宗教迫害和專制政體下司法部門的黑暗。1778年為出席他的悲劇《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而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伏爾泰在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開明君主制。他在哲學上信奉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經驗論。伏爾泰是自然神論者,提倡對不同的宗教信仰採取寬容的態度,終生與宗教偏見作鬥爭,但又認為宗教作為抑制人類情慾和惡習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歷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時代》(1751)和《風俗論》(1756)。他的歷史觀點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把歷史發展看作理性對謬誤、特別是對宗教狂熱的鬥爭,並且過分誇大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伏爾泰的文學觀點和趣味,基本上承襲17世紀古典主義的餘風,主要表現在詩歌和悲劇創作上。他的史詩《亨利亞德》(1728)以法國16世紀宗教戰爭為題材,寫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內戰中取得勝利後登基為王,頒佈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詩中的亨利四世被當作開明君主的榜樣來歌頌。這部史詩模仿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義大利詩人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伏爾泰的哲理詩說理透徹,諷刺詩機智冷雋,有獨到之處。
伏爾泰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50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他師法高乃依和拉辛,遵奉“三一律”,又受到莎士比亞的影響。他是莎士比亞劇本最早的法譯者。他初時推崇這位英國作家的天才,後來又站在古典主義和民族偏見的立場上,指責莎士比亞的趣味不雅馴。伏爾泰的第一部悲劇《奧狄浦斯王》是在獄中寫成, 1718年上演後獲得成功。 他的《布魯圖斯》(1730)取材於古羅馬共和派與貴族派的鬥爭,宣揚為反對專制政體而犧牲個人利益的崇高理想。他還有反對宗教狂熱、主張不同宗教信仰之間互相寬容的悲劇《扎伊爾》(1732)和《穆罕默德》(1741)等。
伏爾泰的文學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哲理小說。這是他開創的一種新體裁,用戲謔的筆調講述荒誕不經的故事,影射和諷刺現實,闡明深刻的哲理。他的《查第格或命運》(1747)的主人公查第格是古代巴比倫的居民。品性高尚,一心向善,然而每做一件好事,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災難。歷盡千辛萬苦,才得到美滿的結局,後與王后阿斯黛丹結婚,並被臣民擁戴為國王。查第格的命運代表人類的命運,人類經歷的各種苦難最終必定會得到報償。作者藉助查第格的不幸遭遇揭露專制統治的黑暗,又通過查第格的政績來頌揚開明君主制。
《老實人或樂觀主義》(1759)是伏爾泰最出色的哲理小說。老實人在德國一個男爵家裡長大,他的老師邦葛羅斯是德國哲學家華伯尼茨的信徒,認為這個世界上一切都趨於至善,然而老實人及其意中人男爵小姐居內貢德和邦葛羅斯本人卻遭遇一系列無妄之災。顛沛流離,死裡逃生,終於認識到這個世界並不完善,唯有“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煩悶、縱慾和飢寒三大害處”,因此還是“種我們的園地要緊”。小說還寫了一個政治清明、黃金遍地的奇異國土,寄託了伏爾泰的政治理想。
《天真漢》(1767)把故事情節直接安排在17世紀末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國。主人公天真漢從小生活在加拿大未開化的部落中,成年後回到法國。他天性純樸,與封建社會險詐、虛偽的習俗格格不入,最後被關入巴士底獄。他的妻子聖伊弗為了搭救他不得不屈身於當朝權貴,後在悲憤中死去,但天真漢卻由於權貴的提拔,成為“優秀的軍官,得到正人君子的讚許”。伏爾泰讚賞天真漢的純樸。
伏爾泰推崇中國文明。根據元人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的法譯本,他寫了一部悲劇《中國孤兒》 (1755)。他把故事挪到成吉思汗時代,寫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德行,最終感動了中國少數民族的領袖成吉思汗,使他制止屠殺,成為賢明的君主。
參考書目
G. Lanson, Voltaire, Paris, 1906.
R. Naves,Voltaire L'Homme et L'Oeuvre Paris,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