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陶瓷枕
[拼音]:Huayan Si
[英文]:Huayan Temple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築。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內西南隅。分為上寺和下寺。它在遼金建築實物遺存中佔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的創始年代不詳。從一些碑碣及文獻記載看,它的鼎盛時期在大同作為遼西京時。現存實物以遼重熙七年(1038)建造的薄伽教藏殿的年代為最早。金保大二年(1122)金兵陷西京,華嚴寺遭受嚴重破壞。金天眷三年(1140),僧人通悟等曾耗用巨資重建了大雄寶殿等建築,但遠未達到遼的原有規模。明中葉以後寺分上下,各有山門,自成體系。此寺主要殿宇皆東向,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現寺內儲存價值最高的是上寺的大雄寶殿和下寺的薄伽教藏殿,其餘建築均為清以後重建或改建。
大雄寶殿是上寺的主體建築,遼末毀於兵火,據脊榑下題記,金天眷三年(1140)在原址重建 (圖1)殿建造在高臺基上,前有寬敞月臺,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通面闊 53.75米,通進深29米,淨面積1559平方米,連同四簷臺明在內為2400餘平方米。
大殿單簷筒板布瓦四注頂,舉架平緩,出簷深遠,簷下施用敦實的斗栱,正脊兩端的鴟吻高達 4.5米。北端鴟吻系金代遺物,至今光澤燦然。大殿平面採用減柱法,節省內柱 12 根,擴大了空間面積。大殿樑架結構為十架椽屋六椽栿對前後乳栿用四柱。外簷斗栱為五鋪作雙卷頭重栱計心造,各開間施補間鋪作一朵,前後簷當心間和次梢間分別用 60度和 45度斜栱。用材碩大,單材31×20釐米,是宋營造法式規定中的一等材。補間鋪作的櫨鬥下設駝峰,置於普柏枋上。在殿的內外槽斗栱及樑栿上,遍施規整的方形平棊。大殿除在前簷當心間及兩梢間裝方格橫披窗和雙扇板門外,其餘均包砌厚實的磚牆。殿內中央供五方大佛和二十諸天等明代塑像(圖2)。殿內四壁滿繪壁畫,高6.4米,連續總長136.8米,面積875.5 平方米,為清光緒年間重繪。
薄伽教藏殿是遼中葉以後華嚴寺的藏經殿。薄伽是“薄伽梵”的梵語音譯的省略,意為世尊(佛名);教藏即佛的經典。明代分為上下二寺後,成為下寺的主體建築。殿建造在高 2~3.3米(前高後低) 的磚石臺基之上,與上寺大雄寶殿一樣,殿前有寬敞的月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通面闊25.56米,通進深18.38米,連同臺明在內面積為 838平方米。單簷筒板布瓦九脊頂,施三色琉璃鴟吻、垂獸和戧獸。在月臺前沿中央有木坊一間,兩側有六角攢尖頂鐘鼓亭各一座,均系清代遺物。
薄殿平面的柱子排列,當心間兩縫僅有前後內柱,而兩次間縫則增加了分心柱,以增強承託歇山樑架的荷載能力。殿內外簷均施五鋪作雙卷頭斗栱,計8種56朵。各開間施補間鋪作 1朵,由矮柱承託置於普柏枋上。柱頭方上及撩風榑下均用替木。用單材為24×16釐米,略高於宋“法式”的三等材。做法簡練,比例適度。
樑架為八架椽屋四椽栿對前後乳栿用四柱。內簷斗栱及露明樑栿上裝方形、矩形規格不一的平棊;內槽中央三間上覆簡樸的鬥八藻井。平棊以上的樑栿等構件,系草栿做法,用材十分簡潔。前簷當心間及兩次間均裝大方格橫披窗及六抹頭斜方格眼格門各 6扇;後簷當心間中央開直櫺高窗。
殿內中央有高70釐米的大佛臺,平面為凹字形。其上共有佛像31尊,其中 2尊是明以後補塑,29尊則是遼塑。中央3尊主佛為三世如來佛,四隅角為4個護法天王,其餘是佛的脅侍弟子阿難、迦葉以及菩薩、供養弟子等。佛像的體態神情各不相同,塑工精湛,是遼塑中的上品。殿內四壁沿壁列置木構壁藏38間,天宮樓閣 5間。壁藏分上下 2層,上層為佛龕,下層藏經。壁藏的製作精緻玲巧,是一組縮小了的木構樓閣群體建築,舉凡斗栱、椽飛、屋頂、平座、鉤闌以及彩畫等應有盡有,對研究遼代建築的結構造型、工藝做法等提供了極豐富的借鑑資料。薄殿加上精美的遼塑及壁藏堪稱華嚴寺的三寶。
薄伽教藏殿因年久未曾大修,木構架已傾閃,東南角柱基下沉,瓦件殘壞。1988年起國家撥款進行落架大修繕,1989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