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

[拼音]:eluosiren

[英文]:Russians,Руссκие

蘇聯人數最多的民族。“俄羅斯人”一詞來源於古代斯拉夫部落名(羅斯-Ros、魯斯-Rus等)。19~20世紀初曾自稱“大俄羅斯人”或“大羅斯人”。 約13739.7萬人(1979),佔蘇聯人口的52.4%。其中約有83%居住在俄羅斯聯邦,其餘分佈在各加盟共和國。屬歐羅巴人種東歐型別。使用俄羅斯語,分南、北兩大方言,以莫斯科方言為標準語,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文字採用斯拉夫字母。10世紀前後傳入東正教,但至今仍保留精靈崇拜、祖先崇拜和巫術等傳統宗教信仰。

9~13世紀,在原始公社解體過程中,由東斯拉夫各部落(即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結合形成古羅斯部族。從14世紀起,俄羅斯人逐漸脫離羅斯部族,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俄羅斯中央集權制國家。在此過程中,莫斯科大公國兼併了諾夫哥羅德、特維爾、普斯科夫、斯摩稜斯克、梁贊諸國。16世紀以來,俄國領土迅速擴張,大批俄羅斯人佔據了伏爾加河下游、烏拉爾、北高加索和西伯利亞等地。18~19世紀,隨著國界的繼續擴充套件,俄羅斯人進而散居到波羅的海、黑海沿岸、南高加索、中亞細亞、哈薩克以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在不斷向外擴張過程中,俄羅斯人與大量被征服地區的當地居民發生廣泛接觸,至19世紀後半葉形成俄羅斯現代民族。1917年2月,在Β.И.列寧和布林什維克黨領導下推翻了沙皇制度,由於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的背叛,成立了“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1917年11月7日,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由於分佈地區和生活文化的差異,在19世紀中期,俄羅斯人內部出現了一系列地方性的民族團體。其中區別較大的是北方俄羅斯人、南方俄羅斯人,以及處於兩者之間的“中部俄羅斯人”(指伏爾加河流域及伏爾加、奧卡兩河之間的居民,其語言和文化兼有南北兩者的特點)。此外,還有白海沿岸的波莫爾人、梁贊北部的梅肖爾人、哥薩克人(分別聚居在頓河、庫班河、烏拉爾河、捷列克河、西伯利亞等地),以及後貝加爾湖地區的謝麥伊人、哈薩克布赫塔爾姆河的卡緬希克人等。

過去,俄羅斯人主要從事農業,耕作技術落後,使用木犁。畜牧業飼養奶牛、豬、綿羊和山羊、北方鹿等。各地傳統的手工業十分發達,如北方俄羅斯人擅長木工,製作木器傢俱和雪橇,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盛產地毯和陶器,喀山出產毛皮製品等。十月革命後,農業實現集體化,現多已使用機械耕作,主要種植小麥、燕麥、大麥等穀物,經濟作物有甜菜、 向日葵、 亞麻、馬鈴薯、大豆等。重要工業部門有機器製造、燃料、電力、化工等。近些年來,俄羅斯人的經濟、文化和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住宅因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從建築材料、建築技術、風格到內部裝潢,差別很大,各自有其傳統特點。北方較典型的是用大圓木架成的壁桁式木屋,一般都是帶地下室的二層樓房,屋頂呈雙斜面。南方多是磚瓦或木架結構的平房,四斜面的屋頂。北方農村婦女的民族服裝是領口帶褶的粗麻布襯衫,外罩一件“薩拉凡”,即無袖長袍;南方農村婦女則喜穿“波尼奧瓦”,即家制毛織裙子。 男子穿斜領麻布襯衫、 細腿褲、呢子上衣,繫腰帶。目前,這些民族服裝只在過節時才穿。俄羅斯人典型的菜餚有紅甜菜湯、酸牛奶、各種做法的魚。飲料以“克瓦斯”最具特色。節日裡愛吃餡餅、大圓麵包、蜜糖餅乾(婚禮時食用)和蜜糖飯(主要在葬禮後宴客用)。

俄羅斯人的民間創作豐富多彩。木刻、彩畫、陶瓷、繡花以及金屬或骨製品的藝術加工獨具風格。口頭創作有歌頌英雄的詩歌、歷史題材的民歌、故事、傳說、相聲等。俄羅斯音樂舞蹈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色彩,如小白樺歌舞團的演出受到國內外的好評。

另有100多萬俄羅斯人分佈在加拿大、 美國和歐亞一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