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濟之

[拼音]:Zhenjuesi Jingang Baozuo(Wutasi Ta)

[英文]:Diamond Throne in the Zhenjue Temple(Pagodas of the Five-pagoda Temple)

中國明代佛塔。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高梁橋西側長河北岸。真覺寺創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而金剛寶座則落成於明成化九年(1473)。因在寶座上列五塔,俗稱五塔寺。至清乾隆時因避雍正帝胤禎諱,曾稱大正覺寺。清末大部分建築毀於火,僅存古塔。1932年、1934年大塔銅製塔剎 4次被盜。1937年,北平古物保管委員會收回部分舊基,加修院牆、門樓,整修古塔。金剛寶座塔中國現存約10餘處,多為明代以後修建,真覺寺金剛寶座是此種塔中年代較早、雕造精美的一座,堪稱這一型別塔的代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坐北朝南,據《釐延千梵閣》繪,塔前原有殿宇四重,廊屋圍繞,山門前有四柱三間牌樓 1座,山門內鍾、鼓二樓分列左右。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六年(1761),高宗兩次為其母祝壽,將寺院殿宇屋面易為黃琉璃瓦頂,使該寺成為皇家寺院。

金剛寶座位於寺院後半部中軸線上,坐北朝南,仿印度佛陀迦耶大塔形式。磚石結構,內部以磚砌成,外表全部用青白石包砌。最下部為一層平面略呈長方形的須彌座式基臺,其外表甃石雕有梵文、佛像、法器等紋飾。臺基上為金剛寶座的座身,通高 7.7米,長18.6米,寬15.7米,分為 5層,每層設外挑的石短簷,簷下施斗栱,簷頭刻瓦壠、椽子、瓦當和滴水,短簷下滿鑲佛龕,每龕內雕一坐佛,龕間以石柱相隔,寶座南北兩面正中各闢券門一,通入塔室。券面石上刻大鵬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案。南券門上部嵌“敕建金剛寶座大明成化九年十一月初二日造” 石匾額 1 方。塔室方形,中間有方形塔柱,柱四面各設佛龕一,內佛像已不全。塔室前部東西兩側各有石階44級,盤折而上,可抵寶座頂部的罩亭內。罩亭為一琉璃磚仿木結構建築,下方上圓,重簷綠琉璃瓦頂。亭南北各闢券門一座,可通至頂部檯面。檯面四周以石護欄圍繞。亭北為 5座方形實心石塔,中間一座較高,密簷13層,頂部為銅製覆缽式塔剎,四隅小塔稍低,密簷11層,石塔塔剎。五塔上精美的雕刻均集中在第 1層塔身和須彌座上,多以獅、象、馬、孔雀等為主要題材,間或刻金剛杵、寶瓶等圖案。中央石塔塔座南面正中刻佛足,邊刻蓮花、八寶等。塔身四面各闢一佛龕,內雕坐佛。龕券面上雕金翅鳥、獅、象、飛羊、菩提樹等。

塔總體造型雖肇源於印度,但在結構和雕刻手法上如短簷、斗栱的施用,罩亭的增設等皆具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成為中國建築與外來文化相融合的成功佳作。

1962年、1973年、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3次維修金剛寶塔座,安裝了避雷設施。在修繕的過程中,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如香泥小塔、藥材、經卷、白瓷罐、象牙小罐、舍利子、珍珠、寶石等,其中白瓷罐上有黑底金字,記述了罐內含物並署明成化二年五月十五日紀年;又在塔主心木上發現殘存墨書梵文,為研究該塔始建年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1980年3月成立了五塔寺文物保管所。1987年將北京地區發現和彙集的各類石刻和出土墓誌等共1200餘件在此展出,併成立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