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案之經濟與政治文化的關係
政治教案之經濟與政治文化的關係
一:教育與經濟的關係。
第一:經濟對教育的影響。
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
(1)生產力制約這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很規模。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辦教育必須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作為支援和保障,但假如說,如果人們的生存都成問題那麼又有什麼人會去從事教育了,就像原始社會,人們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人們只能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遞某些簡單的經驗,也沒有出現職業化的教師和專門的學校,所以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社會里,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般勞動者是沒有機會接收教育的,而且,教育的規模和發展速度都有很慢。隨著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存在更多的剩餘產品,這就是許多人能夠有時間接收教育,職業化教師也隨之產生,到近現代這種,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生產力制約這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很規模。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這人才的培養規格和教育結構。
培養什麼樣的人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密切的聯絡,舉個例子說明,在原始社會與封建社會里教育不培養勞動者,比如說中國培養的是官紳階層,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里教育只要培養勞動者,這不就說明了生產力水平對教育規格的制約作用。
(3)生產力的發展對引起教育結構的變化,對其有制約作用。
比如說開設什麼樣的學校,設立什麼樣的專業,各級學校,各種專業之間的比例的多少都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
簡單來說,教育是一項花錢的行業,要以經濟基礎為前提,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對教育的速度、規模、規格和結構都有制約作用。
2、經濟對教育的促進作用。
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和改革。
經濟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更新,也必然促進教學內容的發展與更新。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那麼教育就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並且教育的發展要和經濟的發展相適應。經濟的發展也可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所以以上可以看出,經濟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經濟的發展水平制約這才人的培養規格和教育的結構,經濟的發展促進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發展和改革。
第二:經濟對教育的影響(教育的經濟功能)
教育透過選擇、傳承與發展生產經驗、科學技術與經濟管理知識,培養能夠參與各種經濟活動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
1、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
個體的生命成長只構成了可能的勞動力,一個人只有經過教育和訓練,掌握一定生產部門的勞動知識、技能和技巧,並參與生產某種使用價值,創造一定財富,他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
2、現代教育是使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一種重要途徑。
現實的知識形態要透過艱鉅而複雜的科學研究、發明創造和革新實踐以及其技術的推廣、經驗的總結和提升都需要透過教育與教學的緊密聯合,因此,大力的發展教育對經濟有促進作用。
3、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在現代日益科學化,機械化、智慧化生產,他的生產力的提高與古代生產不同,只要不是依靠增加勞動力和數量和拖延勞動時間,而是依靠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推廣和不斷革新,依靠提高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和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擴大腦力勞動者的比重,發揮勞動在生產和改革中的創造性。
總之:教育在當代被人們一種投資,一種人類資本,是提高國民收入和個人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代人們很強調知識在經濟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教育投入與經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絡。
二.教育與政治關係。
第一:政治對教育的影響,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
(1)、一定的教育有什麼樣的性質是由那個社會的經濟與政治制度的性質決定的,而且教育的發展變革也受制於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變革。當新的社會經濟政治關係代替舊的社會經濟政治關係式,就會或遲或早的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新教育。
(2)、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對教育所提出的主觀要求的集中體現,它直接反映著統治階級的利益
和需要。
(3)、政治制約教育的領導權。誰掌握政權誰就掌握教育的指導權,誰就支配精神生產的資料。掌握著教育的領導權,在社會生活裡統治階級總是把教育引向對於其有利的方向。
(4)、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受教育權。在一個社會里,哪些人能接受教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教育的結果如何,豆油社會的經濟政治決定的。
(5).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教育內容、教育結構和教育管理體制。為了實現不同的教育目標,不同社會經濟政治條件下的教育有著不同的'教育內容。特定社會的教育結構也是由該社會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決定的。
可見,教育的性質、宗旨,領導權與受教育權,甚至教育的內容、結構與管理體制都是受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所制約的。因此,在階級社會里,“超階級”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透過傳播與宣傳一定的政治理念,意識形態指導一定的社會輿論和規範,積極影響人,引導人,培育年青一代的政治理念和品德,以促進和保障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和路線的鞏固和發展。
1、教育透過傳播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會化。引導人們接受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成對它的認同感,以此積極參加政治,監督政治的能力,透過教育進行的,傳播文化,訓練思想,為一定的社會秩序的穩定創造重要的條件。
2、教育通國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進政治體制的變革與完善。設立專門的培育政治管理人才的學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3、教育透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動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一個國家是否民主,主要取決於該國的政體,也與該國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聯,文化素質越高,民主意識越高,因此,要加強我國在這一方面的建設。
4、教育還是形成社會輿論、影響政治時局的政治力量。學生在學校這塊土地上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自己的對於政治的看法,以此,對政治有了自己的看法,以此來推動自己對政治的主張,形成社會輿論、影響政治時局。
三.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第一:文化影響教育。
1、教育是文化傳遞和傳播的重要手段,人類文明是由人類一代一代不間斷的傳承下來的,而其中所最重要的途徑是教育,透過教育人類可以把幾千的人類
文明傳承下來,但是教育又不僅僅是隻有傳播的功能,對於不同的文化,教育是有它的篩選功能的,那些文化中的糟粕就沒有被傳承下來,教育只是傳承了歷史上人類所創造的積極文明。文化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本質是“以文化人”,文化知識始終是教育的主要資源。文化知識的發展水平和豐富程度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水平和豐富程度。
2.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與教育模式。首先,文化模式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進個人的發展,必須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所制約。其次,文化模式還從多方面制約教育模式。如東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諧等等。
3.文化傳統越久,對教育傳統變革的制約性越大。我國的文化傳統既有極大的包容性,也具有很強的封閉性,既有許多積極的內涵,也具有不少消極的因素。使我國傳統的教育價值取向呈現出重德輕術、師道尊嚴、讀書做官等傾向,在教育的思維方式上也顯示出重演繹輕歸納、重既定知識的接受,輕創造和實踐操作能力訓練等特徵。
第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對文化的傳遞。
人類社會從愚昧與野蠻走向文明與開發,是文化的教化結果。學校教育古往今來一直髮揮這重要的作用,一直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要功能,文化只有透過教育傳遞,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不斷的發揚光大。
2、教育對文化的選擇。
教育為了有效的傳遞文化,必須對文化有一定的選擇,他體現了教育對文化發展的積極引導和自覺規範。,教育的文化選擇既要符合社會政治制度的要求,也要符合人們的身心發展的規律。
3、教育對文化的發展。
文化的生命不僅在於他的保持和積累,更在於他的更新和創造。教育把人們已有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培養他們對文化的深厚興趣。高等學校對於促進文化發展居於重要作用。教育透過廣泛的文化交流,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華,補充和發展本民族文化,也成為文化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教育的社會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發生變化,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於合理生存與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要重視發揮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