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獨立
[拼音]:xitong
[英文]:system
由元素組成的有機整體。系統一詞,在古希臘語中帶有組合、整體和有序的涵義。一般說來,現代科學對系統的許多解釋都是把組成系統的各個元素理解為具有確定特性的東西,而把在這些東西組成的整體中存在的有序狀態視為系統的確定的結構。系統與系統的元素是相對而言的,在一個系統中是元素的東西,在另一個層次上則可以是系統。它們之間存在著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辯證關係。
分類
系統呈現出層次性,許多系統組合為一個高階系統。而這個高階系統本身又是一個更高階的系統的子系統,如此等等,以至無窮。整個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的宇宙就是由無限多系統組成的系統。系統可以分為靜態的和動態的,但嚴格地說,一切系統都是動態的,靜態系統不過是動態系統的理想化的極限情況。系統又可以分為物質系統和觀念系統,而觀念系統是最發達的物質系統,即大腦的產物,是對物質系統的反映。屬於物質系統的有在極其不同的物質運動形式中存在的無限多樣的天然動態系統和由人直接或間接製成的人工技術系統。
動態物質系統
動態物質系統與其環境在質料、能量和資訊方面具有特定的關係。從這種關係看,可以把物質動態系統分為封閉的和開放的。開放系統與其環境在質料、能量和資訊方面進行著交換,封閉系統與其環境則沒有這些關係。在一個封閉系統中,每個元素或子系統只對這個系統的其他元素或子系統發生作用,某個元素或子系統接受的任何作用,都是由這個系統的其他元素或子系統引起的。在一個開放系統中,則總有一些元素或子系統從環境中接受影響或對環境發生影響。這些元素或子系統是開放系統與其環境進行質料、能量與資訊交換的邊緣元素,所有邊緣元素的集合叫做系統的“表面”。在這種意義上說,封閉系統是沒有“表面”的系統。嚴格地說,在現實中任何物質系統都是與其環境相對隔絕的,不是絕對隔絕的。
動態物質系統也可以分為不穩定的和穩定的。不穩定系統無法對付來自外部的干擾,以至趨於瓦解或發生質變。穩定系統則能克服一定型別的外部干擾,維持自己的內部環境。穩定系統又有不同的種類。簡單調節迴路是最低階的穩定系統,它一般只能對付一個特定型別的干擾,維持自身的穩定性。超穩定系統則能進一步克服不同型別的干擾,因為它擁有多種行為方式,可以通過一個特定引數值的變化,完成從一種行為方式到另一種行為方式的過渡。更高階的穩定系統是多穩系統,它由許多超穩子系統組成,它們能在一定條件下暫時不依賴於母系統而克服外來干擾,這就使得多穩系統在需要適應外界環境變化時,有可能只借助於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去完成這種適應,而不必與其一切子系統共同工作。最高階的穩定系統擁有外部世界的內部模型,並能夠作出種種試驗,用自身的內部模型對環境影響作出反應。這種能夠不斷完善自身的內部模型的系統,叫做學習系統。迄今已知的最佳學習系統就是人腦。在人腦中構成的觀念系統或內部模型,是天然物質系統的科學反映,它在以同型關係經過各個中介階段外化為客觀物件時,就是人工技術系統。
觀念系統
反映物質系統的觀念系統,同樣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中有:
(1)從客觀現實得到的、彷彿與客觀現實具有類似形態的系統,如把某些現實過程理想化的質點系統。
(2)由反映現實的概念、陳述和指令構成的系統,如概念系統、陳述系統和指令系統等。
(3)不止有一個解釋的系統,它的解釋既可以與物質系統相對應,也可以與觀念系統相對應。例如,布林代數(見邏輯代數)系統,可以採取命題邏輯、開關代數、集合論、概率論和神經網路的模型等多種解釋。從形式化觀點看,演繹系統和公理系統在觀念系統中具有特殊意義。它們既可以是現存事實領域在思維中的系統化,也可以是人類思維自由構造的結果。每門科學一俟達到某種成熟程度,都力求形成一種建立在公理系統和演繹系統基礎上的理論系統。
哲學系統在觀念系統中具有極其普遍的意義。它從整體上把握不斷變化和發展的世界。但過去的絕大多數哲學家都力圖把自己的哲學思想弄成一個自身不變的封閉系統。如德國古典哲學家G.W.F.黑格爾就試圖把整個不斷變化和發展著的自然、社會和思維,都納入他那被宣佈為絕對真理的哲學系統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了這種構造封閉哲學系統的奢望,創造了與此相反的新的哲學系統,在它面前,除了發生和消滅、無止境地由低階上升到高階的不斷的過程,什麼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過是這一過程在思維著的頭腦中的反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