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學

[拼音]:Yusishe

現代文學社團。因編輯出版《語絲》週刊得名,他們沒有明確的組織機構,一般指刊物的編輯者及主要撰稿人而言。該刊於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創刊。由孫伏園、周作人先後主編。主要撰稿人有魯迅、周作人、川島、劉半農、章衣萍、林語堂、錢玄同、江紹原等。1927年10月,《語絲》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查封。同年12月在上海復刊,為第4卷第1期。先後由魯迅、柔石、李小峰主編。主要撰稿人為魯迅、周作人、章衣萍、韓侍桁、楊騷、陳學昭等。1930年3月10日出至第5卷第52期停刊。

《語絲》週刊發表雜感、短評、隨筆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藝創作和有關社會、歷史的研究文章。其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並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急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魯迅《三閒集·我和〈語絲〉的始終》)。

語絲社以魯迅為代表,在反對封建思想、反擊復古逆流的鬥爭中,在圍繞北京“女師大風潮”、“三·一八慘案”,抨擊北洋軍閥統治,揭穿所謂“正人君子”幫閒面目的鬥爭中,以及後來在革命文學的討論中,都起過積極作用。但被泛稱為“語絲派”的人們的立場、思想傾向各有不同。早在北京時,周作人、林語堂主張所謂“費厄潑賴”,不打“落水狗”,魯迅曾立予批駁。後在上海時,創造社、太陽社指責語絲社主張“趣味文學”,認為是革命文學的對立面。事實上,魯迅當時就在《語絲》上發表了一系列關於革命文學的正確主張。他對創造社、太陽社的批評,和周作人、韓侍桁等人否定革命文學,是根本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