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激(1090~1142)
[拼音]:Doujitai mudi
先周及兩週時期墓地。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東 7.5公里處。1933~1935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發掘。發掘地點主要是戴家溝東測,共清理墓葬56座。這是在周人發祥地進行的最早的考古工作,它揭示了周人、秦人物質文化的若干特點,對進一步探討周、秦文化的淵源具有重要意義。
這批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其中西周和早於西周的周人墓葬45座,均為南北向,死者頭向多朝北,葬式為仰身直肢;東周墓葬式均為屈肢葬,多數頭向西,少數頭向東。隨葬品中以陶器最常見。南北向豎穴墓中多用陶鬲和陶罐,少數墓中有銅鼎和戈、戟、戣、甲泡、鏃、當盧以及玉、石、蚌、骨質的飾件等。東周墓中出土有陶鬲、鬴、壺、盂、甕以及銅鏡、帶鉤、小鐵刀、料珠等。
根據出土陶鬲等所作的排比,可將先周及西周墓劃分為有早晚關係的錐足鬲時期,折足鬲早、中、晚期和矮足鬲時期。東周墓中,已知鏟腳袋足鬲的年代要早於陶鬴出現的年代。對鬥雞臺墓葬群所作的分期雖然是嘗試性的,但已注意到以錐足鬲為代表的早於西周而與周文化有密切關係的遺存所具有的特色,多年來,這種特色已成為探索周文化淵源的重要跡象之一。對這裡的東周墓葬特點的認識,也為探討秦人早期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