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鋪戰鬥

[拼音]:Shi’er Shijun zhi Luan

[英文]:Rebellion of A Dozen Local Military Chiefs

10世紀中葉安南地區(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區)十二個大封建主割地稱雄,互相混戰的內亂局面。939年封建主吳權稱王。945年吳權去世。楊三哥篡奪其長子吳昌岌的王位,從此地方豪強紛紛宣告獨立,自稱使君,割據紛爭,史稱十二使君之亂。950年吳權次子吳昌文從楊三哥手中奪回王位,至965年吳昌文戰死後,十二使君之亂愈演愈烈。十二使君及其割據的地區如下:

(1)陳覽,自稱陳明公,據江布口(今太平市);

(2)矯公罕:稱矯三制,據峰州(今白鶴縣);

(3)阮寬,稱阮太平,據阮家灣(在今永福省安樂縣永姥社尚有古城遺址),一說據三帶(水祥府);

(4)吳日慶,稱吳覽公,據唐林(今河靜地區),一說據膠水(今南定省春長縣);

(5)李奎,稱李朗公,據超類(今北寧省順城縣);

(6)阮守捷,稱阮令公,據仙遊(今北寧省仙遊縣);

(7)呂唐,稱呂佐公,據細江(今北寧省文江縣);

(8)阮超,稱阮右公,據西扶烈(今為河東省青池縣西扶烈社);

(9)矯順,稱矯令公,據回湖(今富壽省錦溪縣);

(10)範白虎,稱範防遏,據藤州(在今興安省金洞縣赤藤社有其祠堂);

(11)吳昌熾,稱吳使君,據平橋(在今清化省農貢縣貽靈尚有其古城遺址);

(12)杜景碩,稱杜景公,據杜洞(在今河東省清威縣保陀鄉有使君城故址,一說杜洞江即銳江)。

十二使君的名稱及割據地區,各書記載不一。封建主間的混戰,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人民渴望統一和安定。967年,陳明公部將丁部領順應這種形勢,削平十二使君,完成統一,並於 968年建立了大瞿越國,是為越南自主封建國家立國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