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產瑣言

[拼音]:xingshu

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指介於草書和正體字之間的流暢書體。行書本是由正體字在日常應用中筆劃連寫或小有變異而形成的,既便於書寫,又不象草書的難於辨認,所以宜於通行。從漢代至今,行書隨著正體字的發展,而在體勢、筆意上有所變化,成為適應性最強、應用範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書體。

從各地出土的有年號的漢簡和亳縣出土的曹氏家族的漢磚等材料看,東漢中期就有行書。世傳東漢晚期劉德升造行書,這與說“王次仲初變古形”、“杜度濫觴於草書”一樣,都是後世對於把已經流行的字型歸納出章法並且在傳授方面有功的人的推崇,也反映出這幾種書體形成的年代。漢魏之際,鍾繇、胡昭以師法劉德升而著名。到西晉行書大行於世,朝廷立書博士,以鍾、胡之法教弟子,包括行書,書法家也多以行書著稱。東晉帝王多善行書。書法家中王羲之善行書,他的《蘭亭敘》更是千古聞名的傑作(見圖)。

行既是適於日常應用的書體,更是書信常用的字型。鍾繇擅長八分、真書和行書,劉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中說:“鍾書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祕書,教小學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行押書”即行書,“相聞者也”即用作書信往還的字。歷代書法家的行書墨跡也大部是書信。私人通訊可以隨意書寫,各顯本色。比較歷代法帖和真跡中的書信,既可以看到行書的發展變化,也可以看到行書的指稱範圍之寬。《宣和書譜·行書敘論》說:“自隸法掃地而真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於是兼真則謂之真行,兼草則謂之行書。”“真行”與“行書”的劃分,只是從鑑賞的角度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