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經濟思想

[拼音]:silafuren

[英文]:Slav

使用斯拉夫諸語言的居民。約2.8億人(1978),主要分佈在中歐、東歐和東南歐。此外,還有少數分佈在世界各地。屬歐羅巴人種東歐型別和巴爾幹型別。 分為3大支系: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人、盧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 南部斯拉夫人 (包括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維尼亞人、馬其頓人)。現代斯拉夫人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體質特徵都很相近,他們都是古代斯拉夫人的後裔。斯拉夫語屬於印歐語系,自成一個語族。9世紀後半期,借鑑希臘字母,創造了斯拉夫文字。後來,一部分斯拉夫人在古斯拉夫字母的基礎上創制了本民族的文字,如俄羅斯文、烏克蘭文、白俄羅斯文、保加利亞文、塞爾維亞文和馬其頓文。而另一部分斯拉夫語言的文字則採用拉丁字母,如波蘭文、 捷克文、 斯洛伐克文、克羅埃西亞文、斯洛維尼亞文和盧日支文。

關於斯拉夫人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1世紀末和2世紀初的古羅馬文獻。 羅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介紹一些歐洲古代民族時,提到在維斯瓦河一帶除居住著薩爾馬特人、斯基泰人外,還有維內德人。C.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一書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東邊的居民稱為維內德人。據考證,維內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1~2世紀曾分佈在西起奧得河、東抵第聶伯河、南至喀爾巴阡山、北瀕波羅的海的廣大地區。今日波蘭境內的維斯瓦河河谷,被認為是斯拉夫人的故鄉。4~6世紀,斯拉夫人中開始出現部落聯盟。由於民族大遷徙的衝擊,逐漸分化為3大支系,並出現不同的名稱:西支稱維內德人,東支稱安特人,南支稱斯拉文人。後來,由於南部斯拉夫人同拜佔廷人聯絡密切,多見於史料記載,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為各斯拉夫民族的統稱。

直到6世紀,斯拉夫人仍處於原始公社制階段,但已出現比較鞏固的軍事組織,部落會議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這時,農業已成為主要生產活動,同時從事畜牧業、漁業和養蜂業。各種手工業,如冶金、紡織、皮革、木工、製陶等也有發展。此時的住房比較簡陋,一般是半地窖式的土屋,近似正方形。住地大都選擇在山林水澤附近。在這一階段,斯拉夫人還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稱為“扎德魯加”即建立在氏族血緣基礎之上的父權制大家族(見父系氏族制),包括同父所生數代子孫及其妻室兒女,多達數十人。他們住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和剩餘產品。男女族長擁有很大權力。扎德魯加在某些山區一直殘存到20世紀初。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樣,有著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沒有廣泛使用奴隸,戰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們的社會發展超越了奴隸制階段,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封建社會。自6世紀起,斯拉夫人便開始侵襲拜佔廷帝國的巴爾幹屬地;至7世紀,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爾幹半島定居。他們深受拜佔廷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宗教的影響,而向文明世界跨進了一大步。9世紀前,斯拉夫人信奉多神,崇拜雷神電神,敬奉天神、太陽神和火神(見原始宗教)。9~10世紀,始從拜佔廷人那裡接受基督教。現代斯拉夫人大多信奉東正教;而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斯洛維尼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則信仰天主教。

7~12世紀,斯拉夫各族先後開始建立國家。最早的國家出現於西斯拉夫人地區,號稱薩摩公國,建於623年,830年興起大摩拉維亞國;10世紀初建立捷克公國;而波蘭王國則誕生於965年。東斯拉夫人於9世紀末建立了強大的基輔羅斯。 南部斯拉夫人於681年建立了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從9世紀起,在今南斯拉夫境內建立過一些中古式的小國。

斯拉夫人吸收了羅馬和拜佔廷帝國的文化傳統,並繼承了被他們同化的古代民族的豐富遺產。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存,他們先後同日耳曼人、拜佔廷人、蒙古韃靼人以及奧斯曼土耳其人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從而保持了自己的語言和民族屬性,捍衛了自由和獨立。到19世紀後半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在絕大多數斯拉夫國家裡,都形成了現代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