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圖書出版公司
[拼音]:tajikezu
[英文]:Tajik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塔吉克”為本族的自稱。據民間傳說,這一名詞原來的意思是王冠。 塔吉克族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 約有60%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莎車、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人口為26503人(1982)。 使用塔吉克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莎車等地的塔吉克族通用維吾爾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族源
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紀分佈在帕米爾高原東部使用東伊朗語的諸部落。兩漢時屬西域都護管轄。公元2~3世紀,在塔什庫爾幹一帶出現了朅盤陀國,朅盤陀人是中國塔吉克族的遠祖。在3~4世紀,他們已發展灌溉農業,過半農半牧生活。朅盤陀國有12座城堡和10多所寺院。以小乘佛教為國教。唐朝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開元(713~741)中,在此設“蔥嶺守捉”戍所。元朝時,塔吉克族聚居的塔什庫爾幹稱色勒庫爾,屬於察合臺后王封地。明代後期,在色勒庫爾的中心地帶已有一批塔吉克族小村落。從17世紀後期到19世紀,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許多塔吉克人遷入色勒庫爾,也逐漸成為中國的塔吉克族。
清廷設治和塔吉克族的反帝反封建鬥爭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色勒庫爾首領將全部戶口、田畝報清政府備案。當時這裡有塔吉克族居民500戶。 清朝將這一帶的塔吉克族聚居區劃為“色勒庫爾回莊”,設五品阿奇木伯克等官員,歸葉爾羌(今莎車)辦事大臣管轄。全回莊每年納賦稅黃金27兩7錢。
18世紀時,帕米爾附近的浩罕國等部多次騷擾和掠奪色勒庫爾地區,後來浩罕進而企圖佔領色勒庫爾以控制中亞的要衝、新疆南部的門戶。1836年冬,浩罕侵略軍進犯色勒庫爾,阿奇木伯克庫爾察克率眾浴血抵抗,英勇戰死城池失守。半年以後,當地群眾和官吏設計活捉了竊據色勒庫爾城的浩罕頭目,其餘殘匪潰逃,色勒庫爾城光復。這裡塔吉克族人民為保衛祖國疆土作出的一次重大貢獻。為此,清朝政府嘉獎了有功人員,並減免當地群眾賦稅。
18世紀末19世紀初,一部分塔吉克族從色勒庫爾遷往莎車、澤普和葉城等地,後來又有一部分塔吉克族從瓦罕等地經色勒庫爾遷入新疆南部。這些遷居的塔吉克族大都在離城較遠的地方開荒務農。
1865年,英國扶植的浩罕國反動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南部,建立反動政權“哲德沙爾”(七城)汗國。由於塔吉克族人民反抗阿古柏的非法統治,同時因為色勒庫爾是英國供應“哲德沙爾”汗國軍火、物資和使節往來的要道,阿古柏竟把當地大部分塔吉克族居民當作罪犯,流放到喀什城北的帕齊牙爾地區和莎車境內。被流放的人民喪失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也不適應流放地區的炎熱天氣,從而疾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阿古柏不得不把被流放的塔吉克族人民放回色勒庫爾,但仍強迫他們集中居住在塔什庫爾幹堡和提茲那甫堡內,加以監視。1877年,清朝軍隊收復新疆南部,塔吉克族人民擺脫了外國侵略者的壓迫和奴役。1879年,在邊境一帶流竄的阿古柏殘部又進攻色勒庫爾,妄想奪取此地作為重新侵擾新疆的根據地。守城的塔吉克族軍民堅決抵抗,擊斃匪首。清朝將領劉錦堂率軍救援,全殲匪軍。這是塔吉克族人民保衛祖國邊疆的又一重大貢獻。1884年新疆建省以後,在色勒庫爾設立撫輯糧運局(後改稱轉運撫輯局),負責管理地方等工作。
1876年,沙皇俄國滅浩罕汗國以後,處心積慮地侵佔中國的帕米爾地區。當地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牧民,積極配合帕米爾各卡倫清軍守衛邊境。1892年,沙皇俄國派大批軍隊入侵,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中國帕米爾的絕大部分地方被沙俄侵略軍非法佔領。1895年,沙俄和英帝國主義又揹著當時的中國政府,舉行“倫敦會議”私分帕米爾。結果,原來絕大部分屬於中國的帕米爾高原,除塔格敦巴什帕米爾全部(屬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地)和郎庫裡帕米爾的一部分(在今新疆阿克陶縣境內)仍屬中國以外,其餘全被非法侵佔。
為了防禦俄、英帝國主義繼續入侵,1896年,許多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青年,應募組成“色勒庫爾綏遠回隊”,由駐防當地的政府軍馬隊旗官兼任“管帶”,負責保衛地方。還有許多塔吉克族牧民自願遷往熱斯坎木和明鐵蓋等邊境要地,“墾牧守邊”,擔負邊防重任。1902年,色勒庫爾地方改由莎車府設蒲犁分防通判廳。辛亥革命後改為蒲犁縣。從1933年起,中國共產黨派遣一批黨員至新疆工作。1938年至1940年間,曾有兩位中共黨員分別擔任蒲犁縣縣長和邊防大隊長,領導塔吉克族人民開展反帝鬥爭,發展經濟文化,改善人民生活。
1945年8月22日,塔吉克和柯爾克孜兩族人民掀起蒲犁革命,反對國民黨的統治,曾先後攻克蒲犁、葉城和澤普三縣。1946年6月,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履行與國民黨政府簽定的和談條款,解散蒲犁革命軍。
社會經濟
清代以前,塔吉克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較緩慢。17世紀末,統治色勒庫爾的貴族、頭人強迫塔吉克族人民繳納賦稅,服無償勞役,宗教勢力與封建勢力合為一體,剝削甚重。由於缺乏鐵器,長期使用帕米爾特有的野羊犄角犁地,生產水平低下。直至清初色勒庫爾地區與喀什、葉爾羌等地的商品交換逐漸展開後,糧食、棉布、鐵器才輸入塔吉克地區。在漢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人民的幫助下,塔吉克族在耕作方法,興修水利,畜產品加工,繁殖犛牛、大尾羊等技術方面,才有了比較快的提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聚居在蒲犁的塔吉克族,畜牧業佔主要地位,過半遊牧半定居生活,春播以後上山放牧,秋季回村收穫過冬。當時的塔吉克牧區基本上處於封建社會發展階段,牲畜大量集中在少數牧主和富裕戶手中,牧主僱傭牧工進行剝削,一部分牧主和富裕牧戶把牲畜交給貧苦牧民代牧,進行封建的分成制剝削。分佈在莎車等縣農村的塔吉克族居民定居務農。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中,澤普縣一戶塔吉克族地主佔地多達4500畝。在這一地區“夥種”是主要剝削形式,地主將土地撥給“鄰居農民”耕種,收穫時先由地主扣除種子和耕牛等費用,然後雙方對分。田賦歸農民負擔,同時農民還必須以60%左右的勞動日到地主直接經營的土地上服勞役,他們的家屬也要為地主無償從事各種家務勞動。
文化藝術
歷史上,塔吉克族的文學都是口頭文學,詩歌是最主要的形式。音樂有彈唱曲、歌舞曲、刁羊樂曲、 哀悼曲、 情歌和宗教歌曲等。特有的樂器為納依(鷹翅骨制的短笛)、巴朗孜闊木(彈撥的七絃琴)和熱瓦甫(彈撥的六絃琴)。舞蹈大都為雙人舞,以模擬雄鷹翱翔為特色。戲劇有歌舞劇和話劇兩種。工藝美術有刺繡、編織和補花等。(見彩圖)
生活習俗
住戶大多是家長制大家庭。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堂、表親聯姻較普遍,盛行早婚。
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一般戴黑絨圓高統帽;女子戴圓頂繡花棉帽,帽的後半部垂有後簾。男女都穿紅色長統尖頭軟底皮靴。最佳食品為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牧民在村中有固定住宅,一般為土木結構平頂屋。 屋內不分間, 四周築有土臺為坐臥起居之地。在牧場上使用簡陋的矮土屋。
宗教與節日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伊斯瑪儀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齋,不朝覲。一般群眾僅在節日禮拜。宗教首領稱“依禪”。各戶教徒世代信從某一依禪及其世襲的繼承者。
民族和宗教的節日有古爾邦節、乞脫乞迪爾愛脫(春節)、 巴羅提節、肉孜節、臺合木茲瓦目脫節(播種節)、茲完爾節(引水節)等。
建國後的變化
1949年塔吉克族地區獲得和平解放。1954年成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同年, 在南疆農村成立了莎車縣札熱甫夏提塔吉克民族鄉。農牧區在1958年春基本上完成合作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塔吉克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援,獲得迅速發展。畜牧業生產成倍增長。農業生產由於擴大播種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大幅度增加。工業從無到有,建立了許多小型工廠企業。新建的水力發電站,照亮了山城塔什庫爾幹。帕米爾高原千山萬壑,過去交通非常不便,1957年國家投資興修了自喀什—塔什庫爾乾的公路。已實現鄉鄉通郵路。過去,古老的塔什庫爾干城堡僅有很少一些小土屋,現在帕米爾高原上興建了機關、學校、醫院、商店、銀行、郵局、俱樂部等,以及成片的宿舍區。1949年以前,塔吉克族89%是文盲,現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已基本上普及了小學教育,並建立了中學多所,不少塔吉克族青年到喀什、烏魯木齊和北京等地升入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深造。過去塔吉克族中沒有任何醫藥設施和醫生,疾病蔓延,人口銳減;現在縣有醫院,各鄉有常駐醫生,各村有保健站,並經常有巡迴醫療隊深入牧場、山村為牧民防治疾病。塔吉克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