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語言處理

[拼音]:Xindian wenhua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主要分佈於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與大夏河流域。因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辛店村而得名。年代晚於齊家文化,為公元前第 1千年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對黃河上游的廣泛調查中,共發現辛店文化的遺址百餘處。1958~1960年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對甘肅永靖縣的張家嘴、蓮花臺、姬家川等遺址進行發掘,近年來,青海省考古隊等單位在青海地區還發掘了文化面貌與之大體相同的民和縣核桃莊墓地等,為研究辛店文化奠定了基礎。

文化特徵與型別

辛店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或橙黃陶為主,陶土中摻入碎陶末與石英砂粒等,陶胎較為粗糙。陶器多為手製,表面磨光,並施有一層白色或紫紅色陶衣。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等。彩繪花紋別具一格,近似一對羊角的雙勾紋與象生的犬形紋是這個文化的重要標誌。典型器物是頸部或腹部附加有雙耳的彩陶罐和甕,還有頸肩部附加有雙耳或雙鈕的陶鬲等。

辛店文化還可分為張家嘴型別與姬家川型別。張家嘴型別包含唐汪式陶器等遺物。陶器的特點是以平底器為主,三足器與圈足器次之,圜底器較少。典型器物為折腹盆、束腰杯、雙大耳罐、豆、鬲等。其中耳端高出口沿的盆、豆與底置三足的陶罐及彩繪的陶鬲等都獨具風格。彩繪花紋多用黑彩,主要的花紋有多線雙勾紋、連續回紋、渦形紋、三角紋、太陽紋及變體魚紋等。姬家川型別的陶器特點是以凹底器為主,圜底器與三足器次之,平底器較少。典型器物有單耳杯、雙耳罐、折腹罐與雙耳袋足鬲等。彩繪花紋有粗線雙勾紋、波折紋、鋸齒紋、雲雷紋、連勾紋與象生的犬形紋等動物花紋。

經濟生活

辛店文化居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與狩獵。生產工具既有石制的,也有骨制的,主要有骨耜、石斧、刀等。骨耜多用動物的肩胛骨或下顎骨加工而成,刃寬而鋒利。家畜有羊、馬、牛、狗、豬等,以羊為主要畜種。馬可能已用作交通工具,狩獵的主要物件是鹿。該文化製陶業比較發達,主要為手製,多采用泥條盤築法,有的也採用模製法,技術較熟練。辛店文化的制石、制骨工藝也較出色。石器除斧、杵外,還有錛、刀、磨盤與環狀尖形器等。骨器有錐、鏃、鑿、梳、耜等。有雕刻出4~8齒的骨梳與雕花的骨牌,還有精緻的裝飾品如瑪瑙珠、綠松石飾等。鑄銅業有較大的發展,除生產小型的生產工具與裝飾品外,還開始出現銅容器,張家嘴遺址曾出土銅容器口頸部的殘片。已知銅器的種類有錐、矛、匕、鑿、銅釦與銅泡等,經鑑定都屬青銅。同時還發現有冶銅的爐壁殘塊。

居住與埋葬

對辛店文化的聚落佈局與房屋結構瞭解得不多。在永靖姬家川與蓮花臺遺址曾發現有居址,都是半地穴式的長方形房子。姬家川遺址的一座房基儲存較好,長4.6~5米,寬3.3~3.5米。房子西邊有一寬0.9米的斜坡狀門道,房內中間有一直徑1米的鍋形灶。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多單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及二次葬。頭向東北或西北。隨葬品有陶器與骨器等。在民和核桃莊和大通上孫家等地普遍發現殉葬墓,或可說明當時已進入階級社會。

辛店文化與中原地區的青銅時代文化的關係較為密切。如該文化常見的雙耳袋足鬲與西周早期的陶鬲近似,彩陶上的連續回紋與雲雷紋等彩繪花紋,與中原青銅器上的花紋雷同,表明曾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