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哲學思想

[拼音]:Tiangongkaiwu

中國明代末年專門研究各種生產技術的著作。作者宋應星(1587~?),字長庚,江西奉新人。萬曆四十三年(1614)舉人。崇禎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縣教諭,本書就是在這時候寫成的。

主要內容

《天工開物》共十八卷,記述了各種糧食作物栽培和加工,蠶桑養植,絲織品、棉織品和紙張的製造,油、糖、鹽的製造,煤炭、石灰、陶器的採掘和燒製,各種金屬冶煉,生產工具及銅錢的鑄造,染料、顏料的生產,交通運輸工具舟車(包括海船)的製造等,幾乎包括了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各種重要生產品的生產工藝。由於這部著作既非空疏的理學,也非仕進八股文章,不為封建社會學術界所重視,所以在崇禎十年(1637)刊印後,幾乎失傳。《明史·藝文志》沒有著錄,連清代《四庫全書》也未收入。到20世紀20年代,才在日本發現流傳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寧波得到了初刻本。

重視發展社會生產力

《天工開物》這部專述生產技術的著作本身,就表明了它是為發展社會生產力而寫作的。尤其應該特別指出的是,此書不是古代科技文獻的摘錄,而是對於各種生產方法、規程和經驗詳細觀察和分析的記載,並繪圖表明各種生產操作。《卷序》中寫道:“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這種記載是有重要意義的。中國古代沒有采礦學專著,《天工開物》中則有關於金、銀、銅、鐵、錫、鉛、鋅、汞以及煤炭、硫磺等礦產的採掘和冶煉方法的記錄。類此者全書皆是。《卷序》中說:“世有聰明博物者,稠人推焉”,就是說,懂得這些普通事物的製造方法,能對萬物的生產有所貢獻的人,會受到世人的推崇。相反,“釜鬵之範鮮經,而侈談莒鼎”,就是說連鑄造鍋子的模型都沒見到過,而侈談古代的“莒鼎”,是沒有什麼可稱道的。《五金》卷所記當時鍊鐵已採用鍊鐵爐與炒鐵塘串連使用,直接把生鐵炒成熟鐵,這種生產方法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乃服》卷還提到“腰機”織葛苧棉布,產品整齊堅澤,“惜今傳之猶未廣也”。當時由於田賦徵銀,普遍感到白銀不足,而作者則指出:“今天下何嘗少白銀哉?”在《五金》卷中又說,“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與後世”,指出有許多地方能生產金、銀等。從這些論述也可以知道這部著作對於發展社會生產的旨意了。

重視採掘、加工和製造

本書卷一為《乃粒》,卷十八為《珠寶》。《卷序》有“卷分前後,乃‘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一語。此語易使人認為此書是傳統的“重本抑末”之書。其實,這裡所說的“賤珠玉”,並非漢代人賤工商貨幣財富之意,而是賤玩妝飾品,珠玉在明代已與貨幣毫無聯絡。書中真正講農業生產的只有《乃粒》一卷,其他十七卷俱講採掘、加工、製造等。書中有一卷名《粹精》,專講糧食加工,這也表明此書對於加工製造的重視。本書之注重加工製造與作者對財富的觀點完全一致。宋應星曾說,“夫財者,天生地宜而人功運旋而出者也”。“財之為言,乃通指百貨,非專言阿堵也”。事實上,《天工開物》所言者是百貨,是“天生地宜而人功運旋”的生產品,這“人功運旋”可以說是本書的中心內容和特點,通過人工製造,天地間“物數號萬,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遺”。在此書以前,有《農政全書》、《齊民要術》乃至《考工記》等生產技術著作,但以加工製造及敘述製造過程作為主要內容的則首推此書。這也是中國社會經濟到晚明時代有了大的發展的反映。

重視生產經營和經濟收益

本書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耗費、產品質量與經濟收益問題。書中記載早秧一日無水就死;苗從返青到結實,早稻每蔸約需水三鬥,晚稻需水五斗;將收割時如缺水一升,米粒就會縮小,產量就會減少,加工時米粒易碎。又如記用水力筒車灌田,晝夜一百畝;人力踏龍骨車,一天可灌五畝,牛力加倍。綾羅的經線必定長三十丈或五六十丈,以節省穿接的勞動。本書還特別重視農產品加工,以增加收益。如書中記載製作絲綿耗費的人工是繅絲的八倍,用這種綿打成的線織成湖綢,價值頗高,織成花錦,價值就更高。用北方冷石磨,磨小麥百斤,可得上等麵粉八十斤,價值提高十分之二,還有副產品麵筋、小粉,因此,能得到更多的收入。胡麻比火麻好,出油多,味美品貴,有多種用途,副產品又可肥田,因此,“農家能廣種”,好處很多。書中還重視地區性生產的特點與生產專業化。例如,棉布織造數淞江最好,漿染芫湖最好;景德鎮不產白土,把婺源的硬質粘土和祁門的軟質粘土用船運來,調配和合,製作瓷器;安徽徽州制墨需要油煙,因運油不方便,就派人到桐油價格便宜的湖南、湖北,利用當地桐油製成油煙帶回來。

重視商品流通

重視舟車以及海船的製造及其對於商品流通的作用,亦為《天工開物》一書的特點之一。《舟車》卷首有“宋子曰:人群分而物異產,來往貿遷,以成宇宙。若各居而老死,何籍有群類哉?……四海之內,南資舟而北資車,梯航萬國,能使帝京元氣充然。”“浮海長年,視萬頃波如平地。”這種從“來往貿遷”來看待舟車的作用,並且所述“梯航萬國”、“浮海長年”的氣魄,遠非以往論舟車作用者所可及。《舟車》卷有專論“海舟”一節,其中有云:“凡海舟,元朝與國初運米者曰遮洋淺船”,“與出使琉球、日本暨商賈爪哇、篤泥等舶制度,工費不及十分之一。”這裡提到商賈航海用船,應是15世紀鄭和(1371~1435)率領龐大船隊七次遠洋航行以來明代對外通商的反映。《天工開物》也論及貨幣問題。如《五金》卷首宋子曰:“黃金美者,其值去黑鐵一萬六千倍”,“貿遷有無,貨居周官泉府,萬物司命系焉”,是即言黃金為穀物和百貨的流通手段。而對於當時通用的銅錢,則謂“凡鑄銅為錢以利民用”,“凡錢通利者,以十文抵銀一分值。其大錢當五、當十,其弊便於私鑄,反以害民”,此亦表明《天工開物》注意到足值鑄幣對於商品交換正常進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