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
[拼音]:Guanglingsan
[英文]:Guangling Folk Strains
中國古代琴曲。又名《廣陵止息》。今所演奏的《廣陵散》,是以戰國時聶政刺韓相為題材的大型器樂敘事曲。《廣陵散》一曲,淵源已久。東漢末至三國時,《廣陵散》已在流行。漢應璩(190~252)與劉孔才的書信中言及“聽廣陵之清散”;魏嵇康的《琴賦》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廣陵止息》。“散”有散樂之意。先秦時已有散樂,是一種民間音樂,有別於宮廷宴會與祭祀的雅樂。漢晉間《廣陵散》曾作為相和歌流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將《廣陵散》列為楚調曲,可能是由於當時流行於楚國地域之故。嵇康善彈此曲而聞名一時。
隋唐以前,《廣陵散》與《止息》尚為2曲。唐代始見有稱《廣陵散》為《廣陵止息》之說。唐李良輔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23段,見於《新唐書·樂志》;唐呂渭撰《廣陵止息譜》一卷為36段;宋元時《廣陵散》已增至44段。《廣陵散》與聶政故事相聯絡,始見於宋元人的詩文,樂曲的規模、調式、樂段的標題等,與今日所見《廣陵散》譜大抵一致。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一為明朱權《神奇祕譜》本;再,明汪芝《西麓堂琴統》有兩個不同的譜本;稱甲、乙譜。此3種不同譜本經琴家研究,以《神奇祕譜》的《廣陵散》為最早,也較完整,是今日經常演奏的譜本。全曲共45段,即開指1段、小序3段、大序5段、正聲18段、亂聲10段、後序8段,每段皆冠以小標題。對《廣陵散》亦有另一種解釋,即為《琴操》中的河間雜曲《聶政刺韓王曲》。此說始於近代琴家楊時百,見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續二。
《廣陵散》的曲調優美,具有敘事性。低音區的打擊樂器聲襯托著鏗鏘的節奏,暗示著故事的戲劇性。音樂與標題內容大致吻合。“正聲”部分為全曲的菁華。《廣陵散》為“慢商調”。慢商調是琴的一種調絃法,即降低第2弦商音與第1弦宮音相同。此種調絃法有助於表現《廣陵散》的激昂慷慨情緒,雙弦彈奏低音,渾厚堅實,有氣勢磅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