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
[拼音]:Zhongyang Junshi Weiyuanhui
[英文]: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機構。簡稱中央軍委。
中央軍委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早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時期,為適應全國工農群眾革命運動發展的需要,1925年10月,中共第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擴大的執行委員會會議提出建立中央軍事運動委員會。12月,中共中央將中央軍事運動委員會改為中央軍事部。1926年2月中共中央特別會議後不久,中央軍事部成立,張國燾、周恩來先後任部長。是年底,中央軍事部改稱中央軍事委員會(同時仍沿用中央軍事部的名稱),周恩來任書記,負責指導黨在國民革命軍和舊軍隊中的宣傳、組織工作,發動和領導工農群眾支援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為適應獨立領導武裝鬥爭的需要,1927年11月,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設立軍事科。1928年7月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後,恢復中央軍事部,楊殷、周恩來先後任部長,下設軍事委員會和參謀、組織、兵士、特務、交通5個科。1930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央軍事部更名為中央軍事委員會,作為黨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周恩來任書記。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設立了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指揮機關,掌管紅軍的組織、給養、教育訓練,並指揮紅軍的作戰行動,朱德任主席,下設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經理部等。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處理最緊急的軍事工作,指揮紅軍的作戰行動。1936年12月,為適應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後的新形勢,根據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命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擴大為23人,毛澤東任主席。抗日戰爭時期,為進一步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書記(主席)。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於 8月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1949年初,改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長期以來是中國人民革命的最高軍事統帥機構,領導軍事建設,指揮武裝鬥爭,為奪取各個時期革命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管轄和指揮人民解放軍及其他武裝力量,毛澤東任主席。1954年9月以後,根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規定,國家設立國防委員會,國家主席毛澤東、劉少奇先後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同時,中共中央重新成立了軍事委員會,一直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其他武裝力量,毛澤東、華國鋒、鄧小平先後任主席。1982年起,黨和國家共同設立中央軍事委員會。9月,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楊尚昆為副主席。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事委員會由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員若干人組成,實行主席負責制。主席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或罷免,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其他組成人員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或罷免。每屆任期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並根據鄧小平的提名決定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楊尚昆為副主席,餘秋裡、楊得志、張愛萍、洪學智為委員。1987年11月,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趙紫陽為第一副主席,楊尚昆為常務副主席。1988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並根據鄧小平的提名,決定趙紫陽、楊尚昆為副主席,洪學智、劉華清、秦基偉、遲浩田、楊白冰、趙南起為委員。黨和國家共同設立中央軍委,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的軍事領導體制,利於運用國家機器,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