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蒂安,R.

[拼音]:Zhanguo muyong

[英文]:wooden figurines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中國最早的木俑。根據考古資料,用木俑隨葬,在中國始於戰國,尤以楚國境內較為盛行,如湖南長沙楚墓就出土過很多木俑。此外,湖南湘鄉牛形山、湖北鄂城、河南信陽長臺關和山西長子等地也有數量不等的戰國木俑出土。

戰國木俑地方特色頗為濃厚。湖南與湖北兩省的木俑,形制基本相同,有男女侍俑、武士俑、舞樂俑和司廚俑等,姿態有坐有立。跪坐俑大多高30餘釐米,立俑高50餘釐米,大多先雕製成扁平體的俑坯,頭平頂,面部呈三角形,隆鼻,修眉大眼,嘴如一線。然後彩繪出發、須、冠、帶、襟、袖、裙等,有的還在襟袖和裙上彩繪紋飾,有的俑身著絹衣,但絹衣的領襟、袖口等系由墨筆描繪而成。侍俑有的上衣下裳,有的身著拖地長袍,長袍展開呈三角形;有的露出雙足。木俑的姿態多種多樣。侍俑或作拱手狀、垂手狀;或一臂下垂,一臂放置於胸際,也有的兩臂平舉,前臂向上作託物狀。武士俑手執兵器,裸膝伸臂,肌肉表現較明顯。有的俑體兩肩突出。多數軀體僅削為圓柱形,削痕跡明顯,其上有安裝手臂的孔,同出土的手、足、木戈、劍等,似是這些俑體的附件。樂俑多屈膝跪坐,或吹笛鼓瑟,或擊打樂器,體態較為優美。其他各類木俑造型簡陋,刻工粗糙。

長臺關出土的木俑,高38.5~81.4釐米。長子出土的木俑高68釐米。這兩地區的木俑制工較細,在風格和造型方面與湖南、湖北兩省有顯著的差別,長子的俑頭自耳前削成平面,然後用泥塑出面部,可惜泥塑皆已脫落。

戰國木俑雖因地區不同有工藝粗細之別,但製作手法都很簡練,對於暴露在外的部位細加雕琢描繪,而被服裝掩飾起來的部位,則大膽砍削成粗線條的木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