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神話
[拼音]:Wangyin yizhi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山東省兗州縣城西南的王因村南。面積約 6萬平方米。1975~1978年由高廣仁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7次發掘,揭露面積一萬多平方米,主要收穫是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墓葬 899座。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4100~前3500年。在底層還有少量北辛文化(見北辛遺址)遺存。
墓葬多為長方形淺穴,填土中有意摻入紅燒土末。墓向一般朝東。兒童葬式與成人相同,都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個別墓為單人俯身葬,這類墓均不朝東,可能為凶死者的埋葬。有30來座仰身直肢的合葬墓,少則2人,多則5人,多數為同性合葬,還有近百座二次葬墓和近40座“遷出墓”。二次葬墓中既有單人的,也有多人的,後者少則2人,最多的24人,遺骨分排或分層安葬,同一個體的遺骨往往按一定方式放置一堆,這類墓中死者亦多為同性,一般無隨葬品。較多的死者生前拔除上側門齒,還發現枕骨人工變形和因生前長期口含石球或陶球致使頜骨異常變形的現象,這些都是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奇特習俗(見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的體質特徵)。王因墓地僅20%的墓有隨葬品。隨葬日用器皿及仿製的明器,主要有釜形鼎、缽形鼎、帶鋬鼎、罐、豆及一些彩陶盆、缽等。還有不少造型奇特、無實用價值的觚形器,是該墓地富有特色的代表器物。觚形器及隨葬的龜甲、獐牙可能具有宗教上的意義。還隨葬小件生活用具、飾物和祭食,生產工具則不多。隨葬品一般為三、兩件,多者有二十來件,但也只是陶鐲、骨錐之類。同性合葬及多人二次合葬是王因墓地的突出特點,一般認為,這種葬俗反映著氏族成員間血緣紐帶還相當牢固。同時,墓葬中也沒有顯示貧富分化的現象。因此,王因墓地可能是氏族制度還很發達、私有制尚未產生時期的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