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勝市
[拼音]:diqiu zhiwu quxi fenqu
[英文]:flora division of the earth
根據不同氣候帶條件下的植物區系生態條件的差別以及區系形成、發展的共同性,把地球上的植物區系劃分為從小到大、彼此從屬的單位。植物區系的形成,一方面受到系統發育的制約,同時環境條件的影響也很大。其中最主要的環境條件是溫度和水份等因素。因此,在不同的氣候帶必然出現不同的植物區系成分,組成各具特點的植物群或植物區系。德國植物學家G.狄爾斯1929年在《植物地理學》一書裡,最先把全世界的植物區系劃分為6個區(界):
(1)古熱帶植物界,包括馬來西亞植物區、印度-非洲植物區;
(2)開普植物界;
(3)泛北極植物界,包括東亞植物區、中亞植物區、地中海植物區、歐洲-西伯利亞植物區、北美植物區;
(4)新熱帶植物界;
(5)南極植物界;
(6)澳大利亞植物界。
H.G.A.恩勒1936年根據植物區系發生的原則,進一步把地球植物區系劃分為5個帶,32個區,102個省。它不失為一個完整的植物區系分割槽體系,也是第一個植物區劃的範例:
(1)北方非熱帶植物帶(即古北極植物帶),下分9個區和47個省;
(2)古熱帶植物帶,下分9個區,33個省;
(3)中美-南美植物帶,下分5個區,13個省;
(4)南方植物帶,下分6個區,9個省;
(5)海洋植物帶,下分3個區。
R.古德沿用狄爾斯的分割槽原則,1974年把全球植物區系分為泛北極、古熱帶、新熱帶、南非、澳大利亞、南極6界,下屬37個區,127個省。
А.Л.塔赫塔江的植物區系分割槽(1978)和古德的一樣,也沿用了狄爾斯的分割槽原則,把地球植物區分為6界147個省。
但是這些分割槽體系是在海陸不變的前提下進行的,或者是以植物分佈的現狀為依據,存在侷限性。例如,把中國北部的植物區系歸入泛北極界,而華南的則歸入古熱帶,使中國的植物區系成為熱帶與泛北極的混合物,這同中國植物區系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過程不相符合。植物區系分割槽必須以地球植物區系,至少是種子植物區系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過程為依據,並參考現狀分佈,才能合理地反映植物區系分割槽的實質。
根據大陸漂移的理論,中生代的造山運動把幾個古陸聯成一片,印支運動進一步把華夏古陸南部和印度支那半島及馬來半島聯結起來,華夏古陸成為種子植物及有花植物主要的發源地。隨著大陸塊的分裂和漂移,有花植物在各個大陸塊的獨特條件下繼續發展下去。因此,把亞洲熱帶植物區系與非洲熱帶植物區系合併在古熱帶界內是不恰當的。同樣,中國植物區系是從華夏古陸演發出來的,不應該把它歸入泛北極界或古熱帶。
植物地理學家一般把中國植物區系歸入泛北極界和古熱帶界,認為它是受到北極起源及熱帶起源的影響。北極起源論者認為,中國植物區系是從北極經日本到達喜馬拉雅山,然後再分別折向東方和南方。也有一些中國學者認為,中國植物區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在中生代初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而喜馬拉雅區系是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從地槽隆起時,由中國植物區系擴充套件過去而形成的,它是中國古植物區系的後裔。來自熱帶的提法,是從中國南部具有許多熱帶種類植物著眼的。但熱帶地區植物區系缺乏象中國植物區系中那樣古老的科屬,因此熱帶科屬只能是從古老的中國原始科屬演發出來。
中國學者吳徵鎰根據對中國2980屬種子植物分佈的比較分析,將中國植物區系的分區劃分出15個分佈區型別和31個變型。1979年他根據植物區系分析和各地優勢植被的區系組成,將中國植物區系分佈區劃為泛北極植物區和古熱帶植物區,下屬7個亞區和22個地區。
中國學者張巨集達1980年提出的地球植物區系分割槽方案為:
(1)勞亞植物界:北美植物區,歐洲-西伯利亞植物區,古地中海植物區;
(2)華夏植物界:東亞植物區,馬來西亞植物區,印度-喜馬拉雅植物區;
(3)澳大利亞植物界:東北澳洲植物區,好望角植物區,西南澳洲植物區;
(4)南美植物界:南美植物區,中美植物區,安達斯植物區;
(5)非洲植物界:南非植物區,中非植物區,北非植物區,馬達加斯加植物區;
(6)南極植物界:紐西蘭植物區,胡安-斐南德斯植物區,亞南極群島植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