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契

[拼音]:Chao Cuo

西漢學者、政治家、散文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少習申商刑名之學,文帝時,因通曉文獻典故,為太常掌故,曾奉命從故秦博士伏生受《尚書》。後任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職,深得寵信,號為“智囊”。晁錯曾向文帝提出了“以粟為賞罰”、“入粟拜爵”等辦法以貫徹漢初重農抑商,與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力主削弱諸侯勢力,維護漢帝國的統一,觸犯了朝內貴戚勳臣和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對。景帝即位,晁錯遷為御史大夫。“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史記·晁錯傳》)。景帝三年(前154),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兵叛亂,朝內大臣竇嬰、袁盎等以此迫使景帝默許,把晁錯腰斬於長安東市。

據《漢書·藝文志》載,晁錯有文31篇,列入法家類。多數已不存,現存的是他寫給皇帝的幾篇奏疏。著名的有《論守邊備塞疏》和《論貴粟疏》。議論切實中肯,邏輯嚴密,條理清楚,語言明白曉暢,體現了作者對現實深刻的觀察和匡正時弊的政治熱情。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晁錯、賈誼“為文皆疏直激切,盡所欲言,……惟誼尤有文采,而沉實稍遜,……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晁錯之深識為倫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