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E.

[拼音]:Huanghai Haizhan

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一次大海戰。亦稱大東溝海戰。

豐島海戰後,清軍在朝鮮牙山戰敗,撤守平壤。日本聯合艦隊為伺機攻擊中國北洋海軍,阻止中國從海上向朝鮮運送援兵,將基地前出到朝鮮仁川至大同江口。清光緒二十年(1894)八月十七,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率聯合艦隊主隊(“鬆島”、 “嚴島”、“橋立”、“扶桑”、“千代田”、“比睿”、“赤城”、“西京丸”,旗艦為“鬆島”)和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旗艦為“吉野”)艦船共12艘,由小乳纛角(長山串)出航,計劃環繞黃海北部遊弋,先抵海洋島、鴨綠江口一帶。

中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奉命率北洋海軍艦艇18艘(旗艦“定遠”),於八月十七凌晨由大連啟航,護送陸軍乘運輸船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赴援平壤。陸軍登陸後,定於十八日返航。

十八日午前,北洋艦隊各艦正準備返航,發現日本聯合艦隊,遂起碇迎敵。雙方接近過程中,日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在前、主隊在後,列成縱隊;北洋艦隊各艦則列成不便於機動和發揚火力的雁行陣(橫隊):“定遠”、“鎮遠”居中,“靖遠”、“致遠”、“廣甲”、“濟遠”為左翼,“來遠”、 “經遠”、 “超勇”、“揚威”為右翼,“平遠”、“廣丙”及魚雷艇二艘迤右翼後跟進(炮船“鎮中”、 “鎮南”及魚雷艇二艘因護送陸軍登陸,未參戰)。12時50分,雙方在大鹿島(大洋河口外)西南接近至三海里開始戰鬥。

戰鬥開始時,“定遠”發炮震塌飛橋,丁汝昌摔傷,隨之信旗被毀,各艦失去指揮。日艦隊一面以炮火突擊北洋艦隊右翼,一面橫過北洋艦隊陣前。繼而第一遊擊隊轉向左後,主隊轉向右後,穿插包抄。北洋艦隊隊形頓亂,腹背受敵,“揚威”、“超勇”被擊沉,“揚威”管帶林履中、“超勇”管帶黃建勳及兩艦官兵戰死。此時,“定遠”、“靖遠”、“致遠”、“來遠”和“經遠”圍攻日主隊後尾之“比睿”、“赤城”,將其擊傷,並擊斃“赤城”艦長阪元。伊東祐亨令第一遊擊隊急援該兩日艦。 此時,已受重傷且彈盡的“致遠” 正遇來援的“吉野”,管帶鄧世昌指揮已側傾的“致遠”艦向“吉野”猛衝,以求與敵同歸於盡,不幸被日艦擊沉,鄧世昌及全艦官兵250餘人壯烈殉國。“經遠” 繼續迎戰“吉野”,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等陣亡,隨之艦亦被擊沉。“來遠”在圍攻“比睿”、“赤城”時被擊,彈藥艙爆炸,機艙濃煙充塞,三管輪張斌元俯身艙底操縱輪機,大副張哲濚、炮官謝葆璋指揮士兵將火撲滅,使艦得以保全。15時,日艦夾攻“定遠”、“鎮遠”,“鎮遠”以及趕到戰場的“平遠”將“鬆島”擊成重傷。伊東被迫改“橋立”為旗艦。傍晚,日艦隊撤出戰鬥。北洋艦隊由“靖遠”管帶葉祖珪主動代為指揮,收隊撤離。“濟遠”、“廣甲”在戰鬥中先行撤逃。“廣甲”於當日夜間在三山島附近觸礁,後被日艦擊毀。八月二十四,清廷下令將“濟遠”管帶方伯謙處決。

此戰,日本聯合艦隊佔有航速、中小口徑速射火炮方面的優勢,戰術運用比較靈活,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中國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及其顧問C.von漢納根(德國陸軍軍官)不諳海戰,先是列出不利的陣形,後又中斷了指揮,致使己方艦隊在艦艇數量、大口徑火炮和裝甲等方面的優勢未能發揮,始終沒有擺脫被動局面,結果主要戰艦損傷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