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舟山群島

[拼音]:ziyoutishi

現代中國新詩的一種主要形式。作為“五四”文學革命的一項成果,與當時內容的革命性變化密切聯絡在一起,詩歌的形式也從中國舊體詩的僵硬格律中獲得解放。運用現代白話寫作,不拘泥於外在的韻律和音節等,詩體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縛,段、行和字數都不固定,這就是新文學運動中最初出現的自由詩的雛型。因此,雖稱自由詩為一種形式,但它又並無特定的詩形,而是這一類自由體詩的統稱。從“五四”前夕起,一些新文學運動的參加者即對自由詩作了嘗試和探索,胡適等為使新詩擺脫舊詩詞格律的影響,進行了艱苦的努力。真正從內容形式衝破舊詩的樊籬,而表現出徹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創作的《女神》,這是中國自由詩走向獨立的代表詩集。自由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外國詩歌的明顯影響,如美國惠特曼的詩風對郭沫若等人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印度泰戈爾等的詩情也為不少人所接受。朱自清將“五四”以後第一個10年的詩作分為自由詩、格律詩、象徵詩三派,對自由詩作了充分的論述和肯定。自由詩在抗戰時期因艾青、田間等的提倡,得到極大的繁榮。艾青關於詩的散文美的主張,使自由詩的存在進一步得到了理論的解釋。“把詩從沉寂的書齋裡,從肅穆的講壇上呼喚出來,讓它在人民的苦難和鬥爭中接受磨練,用樸素、自然、明朗的真誠的聲音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這便是中國自由詩的戰鬥傳統。”(綠原《白色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