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綬雅集圖卷

[拼音]:Wang Yanan

中國經濟學家、教育家。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德國。1940~1949年,先後任中山大學經濟系主任、福建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兼經濟系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廈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常委。195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王亞南在30年代就同郭大力合譯D.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和A.斯密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等古典經濟學名著,在1935~1938年共同完成馬克思《資本論》全書三卷的翻譯工作。40年代寫了《中國經濟原論》一書,揭露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內部矛盾及其必然滅亡的規律,此書後改名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形態研究》,曾譯為俄文和日文。此外,他還著有《中國官僚政治研究》(1949)、《中國地主經濟封建制度論綱》(1954)、《“資本論”研究》(1973,內部發行)等書。

王亞南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做出了貢獻,《資本論》中譯本的問世,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以後,此書再版時,王亞南和郭大力又根據德文原本,參照日文和英文字做了兩次校訂。王亞南重視《資本論》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他說“我們不是為《資本論》而學習《資本論》”,目的在於學以致用,必須“有助於新社會經濟體制的建立”。他所著《“資本論”研究》一書,除介紹研究物件和方法外,主要結合實際談學習和研究《資本論》的體會,著重揭露和批判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對《資本論》的汙衊和歪曲。

40年代初,王亞南倡議建立“中國經濟學”。他說:“在理論上,經濟學在各國儘管只有一個,而在應用上,經濟學對於任何國家,卻都不是一樣”,因為“任何一個社會,它的自然條件,從而它的歷史條件,不能與其他社會恰好一致”,因此,研究中國經濟問題“不能按圖索驥似的套用現成的公式”,以及“削足適履似的去應用”。他要求經濟理論工作者重視中國國情的研究,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社會經濟具體實踐結合起來。

王亞南還致力於經濟思想史的研究。30年代他寫有《經濟學史》專著。40年代曾將有關經濟思想史的論文彙集成《經濟科學論叢》刊世,還撰寫《政治經濟學史大綱》一書出版。60年代曾負責主編《政治經濟學說史教科書》,但文稿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對王亞南經濟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編有《王亞南經濟思想史論文集》一書出版。

參考書目

王增炳、餘綱:《王亞南治學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