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本,E.
[拼音]:Kuiji
中國佛教唯識宗創始者之一。生於唐太宗貞觀六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俗姓尉遲,字洪道,因其著述常題名基,或大乘基,後人稱為窺基。京兆長安人。唐左金吾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大將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17歲時,奉旨出家,為玄奘弟子。住大慈恩寺,從玄奘學習梵文和佛教經論。25歲時參預玄奘譯事。
印度傳播世親《唯識三十頌》學說的,共有十家,玄奘回國後,本擬將這十家的著述,分別照樣譯出,窺基則主張以護法(十家之一)觀點為主,糅譯其餘九家,於是著10卷本《成唯識論》。窺基作《成唯識論述記》20卷和《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4卷,加以註釋和發揮。窺基還精通佛家邏輯“因明”學,其《因明大疏》為研究“因明”學的基本著作。宋《高僧傳》卷四《窺基傳》說:“奘師為《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窺基弟子有慧沼,沼再傳智周,繼續闡揚唯識思想。智周弟子新羅智風,日本玄昉將窺基著作傳到日本,立日本法相唯識宗。
因明思想
窺基得玄奘的真傳,在整理和疏解玄奘因明思想的同時,也闡述了自己對因明的一些新見解。他針對當時對“因明”這一名稱的種種疑難,在其《因明入正理論疏》一書中指出,因明之所以稱為“因明”,而不稱為“宗明”、“喻明”,是因為因有三相,而且名義寬廣,各種能立都是因,宗也是由因而立。在該書中,他還規定真能立必須是三支具足,而無一過失。關於宗,他認為應該嚴格區別宗依和宗體,並認為宗依必須立故共許,而宗體則應是立許、敵不許的。他對因作了精細地分析,指出,從悟他來說,立論者語言的啟發作用和敵論者及其他人智力的理解作用最為重要。關於喻,他認為異喻的作用是止濫,即防止中詞的外延過於寬泛,從而涉及到宗的對立面。他還提出,可以在三支上分別加“自許”、“汝執”和“勝義”或“真故”等限制詞,以利於立論者自由發揮思想和避免某些過失。
此外,窺基在《因明入正理論疏》中明確指出《因明入正理論》是商羯羅主造,為後人考證《因明入正理論》的作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