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墓
[拼音]:Jiu-san Xueshe
[英文]:Jiu San Society
由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是與執政黨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一個參政黨。
九三學社的前身是民主科學座談會。1944年底,一批進步學者為爭取抗戰勝利和政治民主,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的民主、科學精神,在重慶組成民主科學座談會,討論時局,發表政見。後為紀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戰爭和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於1946年5月4日在座談會基礎上正式成立九三學社。解放戰爭時期,九三學社支援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在北平、上海、南京、重慶等地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等運動。1949年1月,九三學社發表宣言,響應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八項和平主張,擁護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九三學社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九三學社鄭重宣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此後,九三學社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中的一個民主黨派和愛國統一戰線的成員,參加國家政權。1956年2月和1958年12月,九三學社先後召開第一、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九三學社在團結推動成員及所聯絡的人士,積極投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和社會主義的經濟、科技、教育等各項建設事業,為加強全國人民的團結,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破壞,九三學社被迫停止活動。
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九三學社恢復了活動。隨著全國工作重點的轉移,九三學社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1979年10月和1983年12月,九三學社先後召開了第三、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九三學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於發展和完善業已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繼續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遵循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建設事業中,九三學社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諸如維護成員的合法權益,協助中國共產黨和政府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就教育、科技、知識分子問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課題進行調研,向中共和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面向社會開展智力開發、科技諮詢和支邊支農等活動;推動成員和所聯絡的廣大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和醫藥衛生界專家學者做好崗位工作,為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協調有關方面的關係,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積極開展海外聯絡和人民外交活動,促進祖國統一和國際間的相互瞭解。1988年12月,九三學社舉行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改了社章,確定今後的任務是: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廣泛團結知識界人士,堅持民主和科學,致力於改革開放,為使中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九三學社的中央組織是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1次,必要時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中央委員會下設執行局和組織部、宣傳部、聯絡部、文教工作委員會、科技諮詢服務中心等工作部門。九三學社1988年12月設立中央參議委員會,它是社中央的榮譽機構,起顧問、諮詢作用,任期與中央委員會相同。地方組織是各級地方代表大會和由它產生的委員會。基層組織是支社委員會。到1990年底,九三學社有社員4.7萬;除臺灣、西藏外,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 208個地方建立了委員會或籌委會(籌備組);社員中有91人擔任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24人擔任七屆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3117人蔘加第七屆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協,一批同志擔任各級人大、政府和政協的領導職務以及監察機關的特邀監察員。到1989年底,九三學社的成員中有94人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九三學社歷屆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是:第一屆理事許德珩等(1946年5月~1950年12月);第二至第七屆主席許德珩(1950年3月~1987年12月);第七、第八屆主席周培源(1987年12月~),嚴濟慈、金善寶任名譽主席。第一任參議委員會主任王淦昌(1988年12月~)。九三學社的機關刊物是《民主與科學》(雙月刊),1989年12月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