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化教育

[拼音]:junyong wuxiandian tongxin zhuangbei

[英文]:military radio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軍隊中利用無線電波傳遞資訊的技術裝置的總稱。其共同的工作原理是:在傳送端,資訊經末端裝置變為基帶訊號,然後調製發射機的載波,形成已調射頻訊號,經放大達到一定的功率後,饋至發射天線輻射出去;在接收端,接收天線收到無線電訊號後,經接收機的選擇、變頻、放大,解調成為基帶訊號,再經末端裝置還原成資訊。

品種與分類

無線電通訊裝備的品種隨技術的發展而增多,早期的無線電臺只能收發無線電報,稱為收發報機;隨後增加了無線電話,稱為收發信機或報話機;利用中間站轉發作遠距離多路通訊的裝置稱為接力機;利用對流層或電離層不均勻性散射傳播的多路通訊裝置稱為散射機;利用通訊衛星轉發資訊的通訊裝置稱為衛星通訊裝置。按照工作波長範圍可分為甚長波電臺、長波電臺、中波電臺、短波電臺、超短波電臺、微波電臺等。按照工作方式可分為收信、發信交替進行的單工電臺,同時進行收、發的雙工電臺。按照運載方式可分為行動式、車載(或機載、艦載)式(見圖)和固定式通訊裝備。按照調製方式可分為調幅電臺、調頻電臺和單邊帶電臺。按照資訊傳輸容量可分為單路、多路通訊裝置。多路通訊裝置包括頻率分割多路複用、時間分割多路複用及不同編碼序列的碼分多路複用通訊裝置。按照裝備系列可分為戰略、戰術通訊裝置等。此外,還有載波的頻率或相位按數字訊號作跳變的移頻鍵控、移相鍵控通訊裝置。在頻頻寬度容許的範圍內,調頻電臺、單邊帶電臺、接力機、散射機和衛星通訊裝置等可配用適當的數字終端裝置傳輸數字訊號。

簡史與現狀

1864年,英國物理學家J.C.麥克斯韋創立了電磁輻射的理論。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H.R.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1895年,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和俄國物理學家A.C.波波夫分別研製成無線電收發報機。

1905年,中國北洋新軍裝備了火花式無線電臺,供海軍艦隊指揮通訊用,發射功率為1.5~2.5千瓦,工作波長為600米。1927年,中國北伐軍開始使用電子管短波電臺。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31年開始使用15瓦、50瓦短波電臺和小型收發報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使用報話機、超短波電臺、調頻電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裝備了國產的步談機、超短波電臺、短波電臺、單邊帶電臺、接力機和其他通訊裝置。60年代以後,戰術分隊裝備的小功率電臺、接力機已陸續半導體化。火炮、坦克、飛機、艦艇都配有專用的無線電通訊裝置。70年代以來,散射機、衛星通訊裝置以及快速電報終端機、跳頻電臺等新型通訊裝置也已裝備使用。

無線電通訊裝備的發展, 經歷了火花式、 電子管、電晶體、積體電路等階段,今後的發展趨勢是:提高可靠性,實現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採用數字傳輸與數字交換;應用微處理機技術,以實現自動化;廣泛應用保密裝置以提高無線電通訊的保密性;採用各種措施,如檢錯糾錯、擴頻技術、自適應天線等,以提高裝置的抗干擾能力;短波通訊利用實時選頻裝置,可隨時探測訊號傳輸和干擾情況,以獲得最佳工作頻率,進而向短波通訊自適應方向發展;戰術分隊將裝備輕便的綜合測試儀,配合機內檢測電路,可在戰地迅速查明並排除故障;進一步尋求對抗電磁脈衝的有效途徑;以無線電傳輸為主的、自動轉接的移動式綜合通訊網和地域通訊系統將不斷完善,並在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書目

張乃通等編:《通訊系統》,國防工業出版社,北京,1981。

餘山編:《無線電通訊裝置》,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天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