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向下造句

(1) 他說,口語化當然很好,但是語法與拼寫也很重要。

(2) 通常我之所以保留這些口語化的表達,是為了讓大家能夠進入聆聽演講者的情狀。

(3) 比之印刷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的寫作風格更加口語化。

(4) 隨著語言學由繁趨簡的趨勢,口語化的方言土語日益深入到各個時期的美國文學作品當中。

(5) 因此這類我保留口語化的文風,由於它更不好讀,因此它讓讀者必需更仔細的來讀它,以便能領會其意義。

(6) 口語化:部落格寫作比其它多數寫作都更個人化。

(7) 注意最後口語化的表達,“去吧。

(8) 這是個口語化的短語,意思是讓某人自己去看看。

(9) 他們用非常口語化的措辭開除了摩西。

(10) 白詩的淺切易懂並非來自它的口語化或近俗,而是由於它題旨清楚、合於書面語規範和言事真切。

(11) 襯字,明顯的具有口語化,俚語化,並使曲意明朗活潑,窮形盡相的作用。

(12) 肯,老夥計,說實在的我真佩服你這口語化的腔調。

(13) 隨著語言學由繁趨簡的趨勢,口語化的方言土語日益深入到各個時期的美國文學作品當中。

(14) 口語化是卞之琳詩歌語言的特點之一。

(15) 而且,朗斯福德認為(zao jv.tw口語化造句),這種口語化的寫作風格不會像犬儒主義者擔心的那樣逐漸滲透到“嚴肅作品”中來。

(16) 實際上,巴菲特給股東們的年度致信是以踏實,口語化和詼諧幽默著稱。

(17) 這說明,現在人們使用的書面語越來越口語化。

(18) 通俗歌曲的流行不是沒有來由的,詩化的語言,口語化的表達方式打動了萬千青春懵懂的心。

(19) 我發現很多英語學習者十分痴迷於俚語和習語,好像背誦一些十分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就可以讓他們的口語升級、聽起來更加地道。

(20) 朝鮮語和日語在借用中國的漢語詞彙時因受其固有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影響而產生了不同的傾向性,它分別體現在詞目、詞性、詞類、口語化程度等方面。

(21) 將*彎翻譯賴明珠的與林少華的做比對,他認為賴明珠的口語化翻譯,更接近作品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