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瑪派
[拼音]:xinxi
[英文]:information
與物質、能量並立的現代社會 3大支柱之一。按照狹義的理解,資訊是用來消除不定性的東西。按照廣義的理解,又有兩種認識:從本體論意義上說,資訊泛指一切事物(物質的,精神的)運動的狀態和運動的方式,包括事物內部結構的狀態和方式以及外部聯絡的狀態和方式;從認識論意義上說,資訊是關於事物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的反映。正因為資訊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本體論意義),是關於事物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的反映(認識論意義),它才可以用來消除人們認識上相應的不定性。這是廣義理解和狹義理解之間的內在的聯絡。
資訊一詞的拉丁詞源是 informatio, 意思是通知、報道或訊息。在中國歷史資料中,資訊一詞最早出自唐詩,是音信、訊息的意思。一直沿用到20世紀中葉,其科學含義才被逐漸揭示出來。事實上,任何一種通知、報道或訊息,都不外是關於某種事物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的某種形式的反映,因而可以用來消除人們在認識上的某種不定性。資訊的日常含義和它的科學含義是相通的。
從本體論的意義上說,資訊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運動的方式,與是否被他事物所反映無關。例如地下的礦藏資源資訊,是相應地層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即地層內部結構的狀態和方式以及外部聯絡的狀態和方式,這種資訊不因人們是否認識而轉移。因此,本體論意義的資訊與觀察者(人、生物或機器等)無關。但是,認識論意義的資訊卻不然,它是觀察者對事物運動的狀態和方式的反映,因而,這個層次的資訊即與事物有關,也與觀察者的因素有關。同樣一個事物的運動狀態和方式,有的觀察者能夠從中獲得大量的資訊,有的則一無所獲;同樣一個事物的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對於有的觀察者來說是有用的資訊,而對其他觀察者則可能毫無價值甚至有害。因此,認識論層次的資訊是因人而異的,是與觀察者密切相關的。
資訊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運動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作為運動狀態和運動方式的資訊一旦被母體事物產生出來,就可以(當然不是必定要)離開母體事物而相對地獨立,被觀察者所攝取、變換、儲存、傳遞和處理(即被觀察者所反映)。這樣,人們就可以通過這種資訊對母體事物進行間接的觀察和研究。否則,人們要想認識任何事物都必須親自接觸,這樣的生產力就很難提高到高階的水平。也正因為資訊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運動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才可以被人們加以複製,才可以被人們共享。否則,如果資訊就是事物本身,那麼,資訊的共享也就成為不可能的。
既然資訊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運動的方式,資訊就和事物(特別是和物質)、能量具有密切的關係。事實上,沒有物質,沒有能量,就沒有事物的運動,就沒有事物運動的狀態和運動的方式,也就沒有資訊。而且,資訊的顯示、攝取、變換、傳遞、儲存、識別、加工等所有的過程都必須有物質和能量的支援。
資訊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的分類的複雜度是“事物分類的複雜度”與“運動的分類複雜度”之積。但如果從認識論意義上來看,最基本的是按資訊的性質來劃分。即把資訊分為:語法資訊 (僅僅研究事物運動的狀態和運動方式的形式方面),語義資訊(事物運動狀態/方式的邏輯含義方面)和語用資訊(事物運動狀態/方式對觀察者的效用方面)。任何資訊(如社會資訊、自然資訊、經濟資訊、軍事資訊、科技資訊……) 都具有相應的語法、語義和語用3個基本方面。
對於人類和人類社會而言,資訊的最主要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和物質、能量一樣,它是一種重要的資源。物質資源提供的是各種各樣的材料,能量資源提供的是形形色色的動力,而資訊提供的則是知識和智慧。任何知識和智慧都是人類對資訊加工的結果。
資訊對人類的最重要意義是它在人類認識和實踐中的特殊作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從外界取得資訊和加工資訊的過程;而人類改造世界的過程,則是把加工外部資訊所得到的“主觀”資訊 (表現為方針、政策、計劃等等) 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因此,沒有資訊,就不能認識世界;沒有資訊,也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資訊是認識的嚮導,是實踐的指南,是決策的依據,是控制的基礎,是系統的靈魂。在生產、管理、生活、科學研究等各種領域,人們的活動都可以在一定的意義上歸結為:利用資訊來認識系統,利用資訊並通過控制來優化系統。這便是資訊-控制-系統的三位一體模型。